今宵思念錦江畔
民國成都五朵金花的時代剪影
史瑞芬
108歲的老紅軍李白蕾靜靜地躺在德陽市人民醫院的病床上。窗外是2025年的陽光,而她的思緒卻飄回到90年前的錦江之畔。那雙溫暖的手時常摩挲著一張泛黃的老照片——1934年她與周平、陳曼君的“閨蜜照”,照片邊緣已經起毛,卻依然能看清3個少女青春洋溢的臉龐。護士們發現,這位世紀老人近來常喃喃自語,時而眼含淚光,時而面露微笑,仿佛在與記憶中的故人對話。她思念的不只是照片上的閨蜜,還有那位早已遁入空門的“游二姐”隆蓮法師,以及那位用筆墨搭建中西橋梁的韓素音。這五位民國成都的杰出女性,用各自的人生軌跡,勾勒出一個時代的女性覺醒圖景。
白云山下的啟蒙歲月
李白蕾,原名王德瓊,1918年2月4日出生于成都市斌升街6號。按陰歷說法,她出生即3歲。這條青石板鋪就的小巷,曾走出過寫《死水微瀾》的李劼人,而王家宅院的書香更是不遑多讓。父親王清璽是晚清最后一批秀才,后東渡日本求學,又在上海南洋公學與中國公學深造,與青年胡適同窗論道。母親余崇文出身于浙江嚴州府的書香門第,是成都少見的新式知識女性。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李白蕾自幼便熟讀詩書,接觸到《新青年》等進步刊物。
父親王清璽留學歸來后擔任四川省教育廳督學,家中藏書汗牛充棟,從四書五經到盧梭的《社會契約論》應有盡有。小德瓊如饑似渴地閱讀著那些古今中外的書籍,在心中種下了看世界的種子。
5歲那年,李白蕾從成都東門大橋碼頭上船,隨母親回涪陵廟埡省親。白云山間的古寺里,她第一次聽說了“眾生平等”的佛理。廟里的老住持見她聰慧,特意教她誦讀《金剛經》。這段經歷讓她與佛學結下不解之緣,也為日后與隆蓮法師的相遇埋下伏筆。回成都后,王家搬到了紅墻巷,這里距少城公園僅一箭之遙,成為少女李白蕾接觸新思想的重要場所。
少城公園的知音相遇
1931年的少城公園(今人民公園),既是市井百姓的休閑去處,也是新文化傳播的搖籃。每到周末,鶴鳴茶社里總是座無虛席,人們在這里談論時局,交流思想。一個春日的午后,14歲的李白蕾在這里遇見了深刻影響她的“游二姐”——游永康。
游永康時年22歲,已是成都教育界小有名氣的才女。她出身于樂山書香世家,祖父是晚清秀才,父親游子九與王清璽同在教育界供職。那天她正在公園的通俗教育館講解《維摩詰經》,臺下聽眾中,一個眼睛亮晶晶的少女格外專注。“那個小姑娘聽得入神”,游永康后來回憶說。講座結束后,兩人在公園的銀杏樹下暢談竟日,從佛經奧義到時局變遷,竟有說不完的話題。
此后,這對相差9歲的姐妹成了形影不離的知己。她們常常相約去文殊院聽昌圓法師講經,或是在錦江邊的茶館里討論《新青年》上的文章。游永康精通國學,能背誦《昭明文選》的大半篇章;李白蕾則對新文學情有獨鐘,尤其喜愛冰心的作品。1932年,李白蕾發表的散文《半夜蛙聲》,以120分的超常評分轟動全校,這其中少不了游二姐的悉心指導。
李白蕾在日記中寫道:“游二姐就像一盞明燈……她讓我明白,女子讀書不是為了嫁個好人家,而是要為天地立心。”這種啟蒙在當時的四川可謂振聾發聵。游永康曾帶李白蕾參加了成都婦女救國會的活動,在那里,她們第一次聽到了共產黨人關于婦女解放的演講。
縣立中學的“絕后班”
1934年,李白蕾考入成都縣立中學女生班,這個被戲稱為“絕后班”的特殊集體,匯集了當時成都最優秀的一批女學生。因為校長女兒要讀高中,這所傳統男校破例招收了兩屆女生,第一屆叫“空前班”,第二屆稱“絕后班”,造就了一段傳奇。
女生班的教室設在校園最僻靜的角落,窗外是一株百年紫藤。每天清晨,十幾個女生就在這里誦讀英文和國文。周平(周光琚)總是坐在第一排,她父親是前清舉人,曾任某縣知事,家學淵源讓她顯得比同齡人沉穩。而李白蕾則以文采見長,她的作文常被貼在校園的公告欄上供全校觀摩。陳曼君則永遠是課堂上的焦點,這個穿著時髦的姑娘能把最枯燥的化學實驗描述得妙趣橫生。陳曼君還喜歡在皇城周邊的街道上飚自行車,成為一道風景線。因為那時整個成都就沒有幾輛自行車。
課余時間,3個少女喜歡去祠堂街的商務印書館看書。周平總是一頭扎進哲學區,陳曼君癡迷時尚雜志,而李白蕾則對巴金的《家》愛不釋手。她們還常常溜進華西壩,觀看華西協合大學的學生打網球。那些女大學生穿著短裙奔跑的樣子,讓她們看到了生活、學習的另一種樣子。
1934年冬,李白蕾與初中就是閨蜜的陳曼君,作出了一個大膽決定:離家出走,去學習佛菩薩救度眾生的故事。但出發之時,只有李白蕾一人背著簡單的行囊,踏上了開往樂山的班車。這次出走幸運的是路途中被一尼姑庵的住持收留,躲過了兵匪,安全返家。
五朵金花的人生抉擇
全面抗戰爆發后,五朵金花各自走上了不同的人生道路。
1936年,游永康在四川文官考試中奪得“女狀元”,本可成為民國首批女縣長,卻在1941年突然削發為尼,法號“隆蓮”。這個決定震驚了整個成都城。鮮為人知的是,她在出家前曾秘密接觸過共產黨人,對延安的婦女政策深感興趣。“我選擇青燈古佛,是因為看透了官場的腐敗”,她在給李白蕾的信中寫道,“但普度眾生之心,與你們救國之志并無二致。”
1937年,周平秘密加入中國共產黨,表面上是北平女師大的優等生,暗地里卻從事地下工作。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她成為北京教育界的領軍人物,卻始終保持著低調作風。“周局長從不提當年的革命經歷”,她的秘書回憶說,“辦公室墻上只掛著一幅成都少城公園的老照片。”
陳曼君考入抗戰時從東北遷到西北的東北大學,屬于西北聯大,讀經濟學,后來嫁給了同校的一位東北籍學生。抗戰勝利前夕,夫婦二人突然失去了消息。有人說在臺灣見過她開咖啡館,也有人說她去了美國。直到20世紀80年代,臺海之間恢復往來也沒打聽到她任何消息。
李白蕾和周平是閨蜜,而周平有個叔伯堂妹叫韓素音,因此,韓素音自然也成了李白蕾的密友。
韓素音(1917—2012),祖籍成都,1917年9月12日生于河南信陽,在周家族譜的名字是周光瑚。韓素音的父親叫周映彤,母親瑪格麗出身于比利時貴族,她自己是中歐混血。1931年韓素音還未滿15歲,就在北京協和醫院當打字員,1933年在燕京大學上學,1935年又去比利時學醫。全面抗戰爆發后的1939年,韓素音從歐洲返回中國參加抗戰,在成都創作了《目的地重慶》,并在美國教會醫院當助產士。1940年在成都周氏家族正式認祖歸宗。
中歐混血的韓素音走得最遠。她從比利時學成歸國后,用筆記錄下抗戰中的中國。1949年后,她成為溝通中西的重要橋梁,周恩來稱她為“最了解中國的西方作家”。她的《周恩來傳》不僅記錄了一位偉人,也折射出她對故土的深情。
李白蕾在放棄四川大學錄取通知書奔赴延安時,不過是個19歲的姑娘。在延安的窯洞里,她常常想起錦江邊的茶館,想起少城公園的銀杏,想起那些與她共同成長的姐妹們。1942年,李白蕾被周恩來點名調入重慶紅巖村中共中央南方局宣傳部工作。她愈發堅定信念,為革命奉獻一生。
1946年6月南京下關慘案發生后幾天,作為新華日報記者的李白蕾隨中共談判代表藤代遠乘機來到蘇北淮陰。9月,李白蕾生下三女兒雪葳,產后4天便帶領大眾日報機關文職人員、記者及干部家屬組成的后方支隊,在戰火中輾轉遷移至山東。行軍每到一處,安排住宿及食品用品等,她總是先照顧大家,最后才是自己。盡管她帶著1個嬰兒和1個5歲的大女兒,也沒有絲毫特殊。在長達半年的數百里艱難征途中,在李白蕾帶領下,這支隊伍克服重重困難,竟無一人掉隊,為此李白蕾獲得中功(二等功)。
1958年,李白蕾響應黨的召喚,干部下鄉三同(同吃同住同勞動),建設新農村。李白蕾下到四川省昭化縣的窮鄉僻壤,深入調研,與廣大農民一起修水利、改良田,及時制止了濫砍林木的破壞行為。她們的“三同行動”引起高層領導的關注。
1960年,自然災害造成多地發生饑荒。陳毅到中央機關動員干部支援地方,李白蕾再一次毫不猶豫地表示:堅決下放地方,于是來到自然災害嚴重的河南省鹿邑縣,任縣委副書記。她帶領農民興修水利,負責平反冤假錯案,抓文化教育等。她每天只吃二兩飯卻承擔著巨大的工作強度,患上嚴重的肝炎。她工作中從不叫苦,默默付出直到鹿邑縣面貌煥然一新。
1978年5月,時任河南省出版局副局長的李白蕾被借調到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參與編輯《周恩來年譜》,李白蕾和同志們受到了鄧穎超的親切接見。鄧穎超見到熟悉的李白蕾,告訴她有什么問題可找她解決。李白蕾說:“鄧大姐忙,我不能給您添麻煩,自己有困難自己解決,一切服從組織需要。”
李白蕾一生廉潔奉公,品高如山。
錦水東流的精神印記
2012年,韓素音在瑞士逝世;1993年,周平在北京走完人生旅程;而隆蓮法師早在2006年就已圓寂。當年的五朵金花,如今只剩李白蕾一人。
在德陽市人民醫院的病床上,老人時常吟誦自己寫的《思鄉》詩:
思 鄉
李白蕾
少小離家遠,相思意緒盈。
心隨征雁遠,月似故鄉明。
夜靜棲鴉定,風清墜葉輕。
明朝天氣好,翹首向歸程。
護士們發現,每當念到“月似故鄉明”時,她的目光就會變得格外明亮,仿佛穿越時空,又看見了20世紀30年代成都的月亮。
那個月亮曾照耀過五個少女的青春,見證過她們在錦江邊的暢談,在文殊院的沉思,在紫藤花下的誓言。她們中有人青燈古佛,有人埋骨他鄉,有人譽滿天下,但都在那個女性開始覺醒的年代,用自己的方式詮釋了“獨立”二字的含義。
“巴蜀自古多女英”,誠哉斯言。這五朵金花的故事,不僅是個人命運的寫照,更是一個時代女性解放的縮影。她們如同錦江之水,源自雪山,匯入大海,在歷史的河道中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
參考文獻:
1.《李白蕾回憶錄手稿》,四川省檔案館藏。
2.《隆蓮法師年譜》,四川佛教協會編。
3.《韓素音書信集》,瑞士盧塞恩大學圖書館藏。
4.《成都市志·教育卷》,1998年版。
5.《民國時期成都女性教育研究》,張玉蘭著,四川大學出版社。
6.張明,《韓素音——一個美麗的誤會》,歷史與傳承,2020年11月20日。
本文內容系原創
轉載請注明:“來源:方志四川”
來源:四川省地方志工作辦公室
文/圖:史瑞芬(河南財經政法大學文博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