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事兒邪門了!俄羅斯到底從哪兒薅來這么多無人機?俄烏沖突這陣子又燒得更旺了,之前那點和平的影子,算是徹底被無人機的翅膀扇沒了。
最新消息,7月13號澤連斯基自己都認了:俄軍連著七天往烏克蘭扔東西,1800多架無人機、1200多枚制導炸彈,再加83枚各式導彈,專盯著烏克蘭西部炸。要說不對勁,倒不是俄軍打得狠——畢竟打了三年半,狠勁見多了——而是這無人機數量,邪乎得讓人摸不著頭腦。
要知道,今年7月之前,俄軍扔無人機都是“小打小鬧”,一次幾十架頂天了,超過200架都算稀罕。可七月一到,突然就“富裕”起來了:七天1800多架,這數擱咱中國眼里,那真是不夠看——南方隨便一個大點的縣,產能都比這嚇人。但擱俄烏戰場,這可是三年半來頭一遭,堪稱“空前”。
別以為歐洲多厲害,他們的無人機產業鏈加起來,連咱中國一個零頭都趕不上。烏軍每次扔無人機,也都是幾十、一百多架的規模,想一次性掏出五六百架?門兒都沒有。更要命的是,歐洲的無人機零件還得看咱臉色——咱制造業從源頭卡著,他們想蹦跶都沒底氣。
現在美西方和烏克蘭最犯嘀咕的是:俄軍這無人機數量還在漲,最近幾次單次都快600架了。烏軍拿不出這規模,歐洲人更是心里打鼓:這真是俄羅斯的極限?保不齊后面還有更嚇人的。
明眼人都看得出來,俄羅斯這是把無人機產能給盤活了。三年時間搞出這么多條生產線,對歐洲人來說算快了,對俄羅斯自己而言,那簡直是“神速”。為啥這么快?我琢磨著,無非兩條道。
第一條,玩“零件拆分”的貓膩。一架無人機拆開,200多個零件里,80%以上都是軍民兩用的。比如一個螺絲,安在玩具上是民用,擰在無人機上就成了“軍用”——西方能制裁整架無人機,還能挨個制裁螺絲、齒輪?俄羅斯精就精在這兒:大量進口民用零件,比如玩具齒輪、農用塑料模具,西方總不能連這都禁吧?自己在家攢最后那10%的軍用零件,組裝一下就成。這么一來,效率能不高?
第二條,怕是“挖墻腳”挖得狠。俄羅斯要是開高薪,會不會有人愿意去幫他們搭生產線?你猜是朝鮮的技術人員,還是印度的“大神”?其實不用猜太遠——咱就說,俄羅斯要是給咱南方縣城里的技術師傅開價,一個月五六萬,管吃管住,還拿國家信用擔保安全,你說有沒有人去?
別覺得不可能。之前美國就高薪挖咱稀土人才,還真挖走了幾個。憑啥只許美國挖人,不許俄羅斯“招兵買馬”?再說了,俄羅斯現在缺的不是國家級院士,而是能把零散小廠子捏合成產業鏈的“縣鎮高手”。你讓中科院院士去管一堆小作坊,未必有咱義烏的小老板們拿手。俄羅斯現在那產業鏈,零散得跟拼積木似的,正好需要這種“接地氣”的人才。
往后瞧吧,要是俄軍無人機單次扔到四位數,那這兩條猜測,八成就是真的了。
最后說句實在的,俄烏沖突為啥停不下來?說白了,歐洲人在后面拱火拱得最兇,比美國還起勁。澤連斯基的態度根本不算數,歐洲國家才是真正的“幕后導演”。
這幫歐洲人現在特尷尬:夾在中美之間,想找回老牌列強的面子,可連家門口的事都擺不平。俄烏沖突對他們來說,就是“最后的體面”——要是連俄羅斯都壓不住,那就證明他們徹底沒了軍事話語權,往后只能當“邊緣人”。
他們可是海盜文明出身,最懂“弱肉強食”的道理:手里沒家伙,錢再多也是肥羊,早晚被人啃。這種從骨頭里透出來的危機感,讓他們明知沒勝算,也得把賭局撐下去,榨干最后一個籌碼。
說到底,這無人機的背后,哪是什么武器較量?全是各國的算盤在噼里啪啦響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