膠東在線7月13日訊 7月12日,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以下簡稱“國家臨床中心”)在煙臺山醫院舉辦“科技志愿服務煙臺行——脊柱專項能力提升行動”活動。
當天,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骨科醫學部脊柱外科副主任趙永飛教授進行脊柱側凸專題授課,與王天昊教授合作完成一例脊柱側凸后路截骨矯形釘棒系統內固定植骨融合術。手術以直播的形式,向大家展示了如何精準顯露、精準置釘、精準截骨、精準止血、精準植骨,進而將手術做精、做細、做好,達到少出血、不輸血、快速康復的預期目的。
趙永飛教授認為,這種“下沉式”的志愿服務與遠程指導相比,益處更多。“遠程指導多為‘屏幕交流’,基層醫生可能存在操作細節理解偏差,但無法及時糾正的問題。有了‘下沉式’服務,專家能夠現場操作、即時糾錯,結合真實病例講解診療邏輯,幫助基層醫生將理論轉化為實踐。”加之直播時的互動交流,能讓更多醫生從不同角度學習技術要點。這種“現場帶教+線上傳播”的形式,比單純的遠程指導更能幫助基層醫生學習新思想、掌握新技術。
當日的活動設置了手術直播環節
活動當天下午,趙永飛教授到煙臺山醫院東院脊柱側彎門診坐診,為前來就診的家鄉患者免費逐一檢查、分析病情,提供專業診療意見。此次返鄉義診,不僅讓煙臺百姓在家門口就享受到了“國家級”專家的診療服務,也體現了一位從煙臺走出去的醫學專家對故鄉的回饋。同日,山東大學齊魯醫院原所茂教授還以“數字化技術在脊柱矯形手術中的應用”為主題,進行專題授課。
趙永飛教授回家鄉義診
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由國家科技部、國家衛健委、中央軍委后勤保障部和國家藥監局于2019年5月批復成立,是目前國內骨科與運動康復領域唯一的臨床醫學研究中心。中心依托單位為中國人民解放軍總醫院,承載著強化醫學科技創新體系建設、打造國家臨床醫學和轉化研究“新高地”的重要使命與任務。
2023年至今,國家臨床中心已在全國多地開展“科技志愿服務行”活動。國家骨科與運動康復臨床醫學研究中心執行主任王松俊教授以在煙臺山醫院舉辦的本次活動為例介紹說,“在技術推廣上,我們不僅組織專家現場與基層醫生開展深度交流、進行手術示范教學,還同步開設線上手術直播,讓無法到場的醫生也能實時觀摩學習,縮短醫生的學習曲線,打破地域限制,擴大技術輻射范圍,加速先進脊柱診療技術在更大范圍的普及。在基層賦能方面,一方面通過手術示教、病例研討等方式,幫助基層醫生夯實理論基礎、提升實操能力,助力當地醫療機構完善疾病診療體系,讓‘復雜手術簡單化,簡單手術標準化,標準手術工程化’,更利于技術的均質化、普惠化發展;另一方面,同步開展義診服務,直面本地群眾的健康需求,讓他們在家門口就能接受國家層面專家的診療指導,切實解決看大病遠、看專家難的問題。”這種“技術下沉+能力提升+惠民服務”的組合模式,既推動了相關專業的整體進步,更讓“服務群眾健康”的使命落到實處,“示范一次,聯動一片,提升一方”的輻射效應更加明顯。
煙臺山醫院骨科成立于1958年。60多年來,在數代骨科人的努力下,現已發展成為擁有醫護人員300多名、床位700余張、9個臨床亞專業、17個病區的國家骨科手術機器人應用中心、山東省首批A級特色專科、省級臨床重點專科,患者覆蓋全省,輻射全國20多個省份,年診療量達20萬人次、手術量突破2萬臺。
繼5月17日參加國家臨床中心舉辦的“五地聯動”活動之后,煙臺山醫院再次參加“科技志愿服務行”活動,這表明雙方的合作日益密切、不斷加深。醫院將以此次活動為契機,同國家臨床中心深化合作、同向發力,在資金投入、專科建設、人才引育、科研創新等方面加壓奮進,構建產、學、研、用協同創新機制,全面推動骨科科研成果創造性轉化和創新性發展,形成區域帶動效應,打造膠東骨科醫療新高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