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 陳振
來源 | 財經八卦(ID:caijingbagua)
引言:凍干喂貓不手軟,疫苗打狗要猶豫?從凍干罐頭到寵物陪玩陪睡,寵物消費早已不是喂飽就行,而是“花式討好主子”,這場毛茸茸的熱潮背后,到底誰在被治愈,誰又在被反噬?
“毛孩子”成頂流
寵物經濟卷出全場通吃局
誰能想到,小時候狗子搖尾巴是為了看家護院,結果幾十年后,居然是看上了你的“銀行卡密碼”?貓貓一聲喵,隨便賣個萌,就能把人撩得“傾家蕩產”。
寵物經濟真的沒有在跟你客氣,近年其市場經濟規模超千億,卷得連“人自己”都懷疑人生。
就說中寵股份吧,這老牌凍干大佬簡直把“狗嘴里搶錢”做到了極致。
在2023年,它的營收就已經做到了約37.47億元,到2024年居然一路飆到約44.64億元,大約多了7個億,相當于“白撿一個小型上市公司”。
這大約19%的漲幅,說是漂亮業績也行,說是“鏟屎官被收割”也不為過,畢竟“主子”日子越精致,你就越“負債累累”。
說實話,這套“劇本”早就寫好了。
中寵背靠山東這塊神奇土壤:肉源又足、港口又近,凍干糧大船漂洋過海,成噸運到國外收割老外的錢包,回頭再給國人來個返銷,硬是把“主子們”吃得比人還像貴族。
創始人郝忠禮也算有傳奇色彩:教書先生干了兩年,就毅然“下海”,結果真進了“寵物糧海”,一下抓住時代風口,捧紅了整只貓圈。
中寵這樣的凍干大佬根本不是賣雞胸肉,而是賣情緒價值:讓你覺得不給“主子”最好的,簡直就不配當鏟屎官。
別看毛孩子一句話都不會說,可在這場千億規模的生意里,它們分分鐘拿捏住人的心軟,將其收割得服服帖帖。
說到底,我們要買面包的時候都得精打細算,寵物要吃罐頭的時候卻不眨眼,那句老話說得好:“小孩才分對錯,成年人只看貓狗高不高興。”
貓吃三文魚、狗舔羊奶糕
你卻啃泡面
“窮得連狗都不如”,這句玩笑話以前聽著還挺荒誕,現在聽起來卻帶著扎心的真實感,畢竟在很多家庭,毛孩子過得才叫精致,主人才是真正的“社畜工具人”。
三文魚、羊奶糕、凍干小牛肉,這些高級食材堆在寵物碗里毫不手軟,狗啃得飛起,貓舔得優雅,你呢?一邊給“主子”下單進口糧,一邊端著泡面安慰自己:“不配吃得太好”。
要說這屆鏟屎官,是真的能把“情緒補償式消費”演繹到極致。
白天在辦公室被甲方摁得懷疑人生,晚上回家看見貓咪沖自己喵一聲,內心瞬間融化,咬牙買下一罐六十塊的“人食級”罐頭。
從邏輯上講,貓沒法分辨三文魚和秋刀魚,狗子也搞不清楚羊奶糕是不是法國血統,可我們自己需要安慰,需要通過寵物的幸福來證明:至少,我還能善待一條小生命。
有人調侃說,這哪里是養寵?根本就是把寵物當“主子供奉”。
看看那些短視頻里的鏟屎官,動不動就曬出寵物飲食清單:羊奶粉、凍干、營養膏,細分到克、分配到時段,比人還講科學,可就是這樣的消費,撐起了一個年銷千億的零食市場。
別以為只有海外主糧品牌會這么卷,國內也沒閑著。
山東那邊凍干大廠中寵股份,把出口轉內銷玩得飛起,硬生生把“雞胸肉凍干”賣成了“寵物界的愛馬仕”。
從海外代工起家到把自有品牌打回國,幾步走下來賺得盆滿缽滿,原因也簡單:當主子被看作家人,品牌溢價就水到渠成。畢竟誰舍得讓家人吃差一點?
說白了,寵物零食不止是寵物的口糧,還是鏟屎官自己的心靈安慰,它不是簡簡單單的消費升級,而是一種花錢買安心、花錢買陪伴的現代生活儀式。
再貴也得供著,因為那只看似沉默的貓、那條搖尾巴的狗,早就成了鏟屎官們心里最后的安全感,“主子”要吃得好,我們就能暫時相信:自己的世界也許還沒那么糟,就像一場“精心包裝的情緒修復”。
“擼貓咬人”上熱搜
“貓奴”文化大翻車
說到擼貓,很多人眼神都會瞬間柔軟,畢竟那小爪子、小腦袋、呼嚕嚕的聲波治療,簡直就是都市打工人的“精神續命劑”。
可問題來了:擼貓能減壓,前提是貓同意。
最近“貓咖咬人”上熱搜的頻率簡直比明星塌房還高,不少“合格鏟屎官”進店就想云吸貓,結果被“主子”當場破防,留下一串血條,看完新聞后,網友只想說:“治愈不成,反而直接進醫院了!”
這背后,其實是“寵物擬人化”的副作用。大家習慣把貓當成“人”,當成孩子、朋友或者情感出口,可貓本質上依然是貓,它的喜怒哀樂遠遠超出人類的把握范圍。
離譜的是,有些擼貓館、寵物咖啡店為了生意,把貓貓像娃娃一樣擺上貨架供人打卡,誰都能伸手擼一把。
可你想啊,天天有人上門,香水味、香水手、香水衣服一通輪番轟炸,貓也要崩潰的,社交過度對貓來說就是峻刑,貓的情緒被透支,最終“咬人翻車”就成了必然結局。
還有一個深層的點,那就是法律和倫理的模糊。
寵物作為“擬人化的家人”,一旦傷人,責任到底怎么算?很多貓咖其實并沒有嚴格的動物管理機制,也沒有清晰的免責條款。
消費者心里想的是:“進來擼個貓,治愈一下自己疲憊的心靈”,可萬一“主子”一個大嘴巴子送你去打破傷風,店家也會兩手一攤:“動物有脾氣,我們也沒辦法。”
說白了,寵物服務的爆火跑在了監管之前,出了事,消費者只能自認倒霉。
貓很可愛,擼貓也確實治愈,但它不是布偶,更不是情緒客服。
要做一個“真正合格的鏟屎官”,不是把貓當成心理止痛貼,而是尊重它是一只真正的動物,有牙有爪、有喜有怒、有它的個性和空間。
“貓咖洗浴店”
年輕人的“情緒診所”
別看現在擼貓擼狗已經快成剛需了,背后可是卷出了花。
寵物經濟這幾年搞得像開盲盒一樣,什么擼貓館、寵物SPA、寵物瑜伽、陪睡陪玩,統統給安排上了,成為了年輕人的“情緒診所”。
你看看周末的擼貓館,排隊的不是小孩,而是二十多歲的白領,上班被PUA,下班靠擼貓回血。
打工人需要個地方暫停一下痛苦,擼貓館就趁勢收門票,不但賣咖啡,還賣一份“虛假的情緒寄托”。
可當越來越多“情緒商人”盯上寵物生意時,這門生意就會開始變味,很多擼貓館、寵物美容店,實際上把動物當成流量道具,過度商業化、過度社交化,寵物成了工具,被迫營業。
寵物洗浴和陪玩服務同樣如此。
店家把貓洗得蓬松香噴噴,好像毛孩子必須在社交媒體上保持“完美濾鏡”,可你想過沒有,洗一次澡貓要多崩潰?還要配合打扮、換裝、合影,這套流程已經不僅僅是“照顧”,而是一種對寵物意愿的忽視。
我們看似是給它最好的,實際可能只是在投射自己的審美,自己的焦慮。
年輕人對寵物投入極大情緒,給它配零食、做美容、拍寫真,幾乎在用“寵物人化”去填補孤獨。
所以,寵物店成了“情緒診所”,貓狗成了精神陪護師,聽上去沒錯,但多少也有點心酸,人們一邊喊著“把貓當家人”,一邊又要求它能隨時被摸、被擼、被打卡拍照。
說到底,寵物有自由也有情緒,它們不是商品,也不是完美的情緒過濾器,治愈應該是雙向的,而不是你高興就行,貓狗配合表演。
花式零食、豪華貓窩、寵物相親會等看似是“科學養寵”,可細想,我們是不是早就把它玩成了“氪金養娃”?
貓要喝羊奶、狗要吃藍莓,連驅蟲都得挑進口品牌,生怕“主子”受委屈,最后委屈的只有自己錢包。
寵物經濟太會拿捏人性,先用毛茸茸的可愛攻陷心防,再用價格表提醒你:“主子”可不便宜。
可是鏟屎官的錢包越敞開,真正“科學養寵”的理念反而被忽視。
疫苗打不打,行為習慣怎么引導,貓狗的社會化訓練怎么做,這些看似麻煩的基本功,卻往往沒人在乎。
當這些問題被忽略時,總有一天就會反噬:貓咖咬人、狗亂咬人,或者生病進醫院花掉上萬醫療費,這些新聞比比皆是。
可明明剛開始就能預防的疫苗和驅蟲,卻因為“太貴”或者“太麻煩”被拖延,花一千買凍干沒問題,花兩百打針就肉疼,養寵人這個消費邏輯,實在有點魔幻。
其實寵物需要的并不是一只華麗的貓窩,也不是一袋限量聯名零食,而是我們真正的理解和尊重:我們應該認真的對待它,給它最起碼的健康防護和陪伴,而不是一味買買買。
所以當你下次再剁手下單花式零食的時候,不妨也問問自己:“它需要的真的是這份“奢侈品”嗎?”
或許,它只需要一次規律的體檢、一場好好陪伴的互動?畢竟,真正養寵物,不是沖動下單的爽感,而是日復一日的責任。
對此,您怎么看?歡迎在評論區留言討論,發表您的意見或者看法,謝謝。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