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今數字時代,"上熱搜"已成為一種社會現象,而"帶貨"則成為熱搜變現的終極路徑。
從明星到普通素人,從社會事件主角到意外走紅的"網紅",似乎都難逃熱搜-漲粉-“三二一……上車”的固定劇本。
這種模式表面上是數字經濟的新業態,實則反映出當代社會的深層焦慮與價值迷失。
當熱搜成為帶貨的前奏,當公共注意力被明碼標價,這種流量至上的邏輯是否正在異化我們的社會關系與文化生態?
“宇宙的盡頭不是鐵嶺,但網紅的盡頭大都是帶貨。”
直播電商行業近幾年狂飆突進,成為眾多網紅達人變現的標配。
即使素人,因為某契機爆火后,立馬被團隊簽約,“專業”維持熱度,隨后開啟直播帶貨,幾乎沒有懸念。
從數據來看,截至2022年末,我國網絡表演(直播)行業主播賬號累計開通超1.5億個,以直播為主要收入來源的主播中,超九成月收入為5000元以下,月收入10萬元以上的頭部主播僅占0.4%。
這一數據表明行業內部的巨大分化,卻也反向刺激更多人前赴后繼地涌入這條看似"門檻低、來錢快"的賽道。
熱搜與帶貨的聯姻形成完整的商業閉環:"挖呀挖"走紅幼師迅速開啟帶貨并成績不俗;
邢臺"億萬富豪"之子在尋親成功后20來天擁有300多萬粉絲,隨即開啟首場直播帶貨;
94歲的相聲大師楊少華在去世當天,其社交賬號還在更新帶貨視頻。
這種模式的盛行有其內在邏輯:一方面,互聯網平臺算法傾向于給予高熱度內容更多曝光,形成正向循環;
另一方面,品牌方追逐流量紅利,愿意為高關注度的個人支付溢價。
當"年入18億""月賺500萬,帶貨7個月掙3500萬"等真假難辨的信息充斥網絡,扭曲的成功學被建構起來——似乎只要上熱搜,就被財富招手。
這種“幸存者偏差”不斷吸引新的參與者加入這場流量狂歡,沒有誰在意絕大部分主播收入微薄的事實。
當熱搜成為帶貨的跳板,大量社會問題也隨之浮出水面。
例如,“賣慘新聞”的產業化運作。
制造"賣慘新聞"帶貨牟利的主播及其團伙獲刑的案件揭示出一條成熟的"賣慘-流量-帶貨"產業鏈。
在這條產業鏈上,“無依無靠的老人”、“山區水果滯銷”等催淚劇本被批量生產,而所謂的"助農土特產",很多都是從外地市場低價進貨而來的假冒產品。
這種"悲情營銷"不僅欺騙消費者的善意,更抹黑國家扶貧成效,引發社會信任危機。
更深層的問題在于,這種模式正在重塑社會的價值評判標準。
以前的孩子:長大當老師,當科學家,當飛行員;現在的孩子:長大后當明星,當網紅……
人們不得不正視流量經濟對青少年價值觀的沖擊。
或許,把社會給予的善意和幫助回饋社會比把熱度視為變現的飯票更符合公眾期待。
相聲大師94歲的楊少華在人生最后8小時仍在為兒子的生意"站臺",這一事件引發了對"孝道商業化"的廣泛討論。
當家庭關系被商業利益綁架,傳統倫理與現代經濟的沖突便以最尖銳的形式呈現出來。
“熱搜盡頭是帶貨”,正在對多個社會領域產生深遠影響,公共討論空間的萎縮是最直接的后果。
原本應用于重大社會議題的公共注意力,被大量商業化內容占據。
真正需要幫助的弱勢群體很難獲得關注,而精心策劃的"賣慘"表演卻能輕易收割流量。
這種現象導致真正的困難和需求被質疑炒作,公眾對網絡信息的信任基礎被一動搖。
從文化層面看,當流量成為唯一指揮棒,內容生產者不得不迎合算法偏好,導致同質甚至低俗化內容泛濫。
當東北某姐和她的徒弟們只是在村里租房子,只有拍視頻、開直播才過來,他們不是在記錄,而是在表演農村生活",真實與虛構的界限被徹底模糊。
中央網信辦2024年"清朗"系列專項行動中,提出要治理通過擺拍場景等方式,制作"扮窮""賣慘"內容博眼球等行為,這類舉措需要持續深化。
同時,應提高違法成本,改變目前"對違規主播的處罰,基本限于以警告、限流、封號等為主"的現狀,形成更有力的震懾。
平臺算法不應單純追逐用戶停留時長,而應建立更綜合的內容評價體系。
面對海量信息,公眾需要培養批判性思維,特別"對引發情緒強烈起伏的內容,應保持足夠的冷靜和清醒的認知"。
同時,社會應倡導"善良與理性同行"的價值理念,既不被輕易愚弄,也不因噎廢食地放棄互助精神。
最重要的是,我們需要重構成功的定義,打破流量=價值的單一思維。
在互聯網平臺上,還有用鮮活案例普及法律知識的律師,有讓物理很好玩的老師,有用鏡頭展示傳統文化之美的記錄者……互聯網的世界可以很精彩,走紅網絡后能做的事不止帶貨。
“熱搜盡頭是帶貨”現象,折射出數字時代的諸多悖論:我們擁有前所未有的連接能力,卻常常陷入最功利的互動;
我們歌頌技術創新,卻容忍內容創作的平庸化;
我們渴望真實連接,卻不斷制造虛假表演。
這種現象不會自動消失,因為它深植于當代經濟的運行邏輯與社會心理的集體焦慮。
有一點可以肯定,任何將人類關系簡化為流量數字,最終都將付出沉重的代價。
(圖片來源于AI)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