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連工業大學一位女生和一名外國籍男士發生關系后,親密照被這名外國人放到了社交媒體上。近日,大連工大發布《公告》說打算開除這位女生。值得注意的是,公告名稱、抬頭兩處直接公開了李同學的全名。繼外國男子公開親密照引發的網絡騷動之后,校方的做法也引發了熱議。
這份《關于擬給予李某某同學開除學籍處分的公告》顯示,鑒于李某某2024年12月16日的不當行為,造成惡劣的負面影響,根據《普通高等學校 學生管理規定》第三十條第六款“學校規定的其他退學情形”及《大連工業大學學生違紀處分規定》第十九條第六款“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有損國格、校譽”的相關規定,擬給予開除學籍處分。自公告發出之日起經過60天,就視為送達。李同學如有異議,要在9月7日前,以書面形式或口頭形式 陳述或申辯。
去年12月,一烏克蘭電競選手在粉絲群中,曬出與一名中國女孩的親密視頻,有網友爆料說,這名女孩是大連工業大學的在校生。大連工業大學創建于1958年,是我國最早建立的4所輕工業院校之一。
據了解,涉事外國男子出生于1987年,是一名退役的烏克蘭職業電競選手,而且已婚。與李某某發生關系后,此人把兩人的未打碼親密視頻,發布在社交媒體上。事件在網絡上不斷發酵,當事女生因此慘遭網暴。
發布在社交媒體上的信息顯示,這名烏克蘭男子在上海與李同學初次見面后,就發生了關系,他把私密視頻發在自己的粉絲群中,所配發的文字帶有一定的炫耀、煽動和歧視意味。
據此前報道,李某某當時有男友,赴上海機票由男友購買,事件曝光后兩人分手。
一場典型的“人肉搜索”隨之啟動,李某某個人和家屬的身份信息和生活細節一一見諸網絡空間。而就在李某某遭受網暴時,所在學校更是指名道姓地發布公告宣布開除她的學籍。許多自媒體和多家媒在轉發這份公告的過程中,也沒有隱去李某某的姓名。
未經同意拍攝并惡意傳播他人私密影像、“人肉搜索”并公布他人隱私、網絡暴力、編造傳播不實信息都涉嫌嚴重違法,這本該是毋庸置疑的常識。
長久以來,“中國女生和黑人男子”、“中國女性和外國男人”的關鍵詞仿佛很容易引爆網絡爽點,并迅速引發“受害者有罪論”的蔓延,相關話題也是“移花接木”“無中生有”的網絡謠言重災區。
涉事學生的私人行為,被扣上了“有損國格”的帽子,傷口還被撒鹽、遭人圍觀。反觀涉事外國男子卻安之若素、置身事外。事件的傳播過程中,公與私、道與法的界線蕩然無存,似乎一切都由網民的窺私欲主導。這種打著“維護公序良俗”幌子,行人身攻擊之實的行為,一定程度上折射出的是畸形的網絡生態。
對于涉事女生來說,至多存在私德問題,但因為網絡發酵就被“公開處刑”,這個結果對于個人來說是否太過沉重?校方是不是因為輿論壓力,才給出了“頂格處罰”?此外,在通告中公開了學生的全名合適嗎?而真正導致“惡劣社會影響”的外國男子,又應該承擔怎樣的法律責任?
律師張玉霞認為,這次的處罰過于嚴厲,可能是迫于一定的壓力做出的比原本應有處罰更嚴厲的決定。根據普通高校學生管理規定,處理處分的決定告知書是應當直接送達給學生本人的,沒有必要再啟動公告送達。公告送達相當于是公布了個人的隱私信息,并且對這個對象進行了“二次處刑”,原本這是一個不必要的行為,是侵犯了學生個人隱私的。
事件中,未經當事人同意傳播私密視頻,也是侵犯了這個學生的隱私權、名譽權的,這個學生是可以主張自己的民事權利的。網民轉發這個學生的私密視頻及個人信息,也可能構成對這個學生隱私和名譽權的侵害。
大學作為高等院校,制定的校規校紀應服務教育本質,而不是通過嚴懲學生的“私德污點”樹立權威。近年來,高校因奇葩校規引發輿情的事件不在少數。今年5月,北京某院校一名女生因生理期請假,竟被要求“脫褲證明”,學校工作人員聲稱這是學校的診療規定,防止學生弄虛作假。還有西安某高校,要求學生取快遞時必須當場拆開,留下包裝盒,理由是為了環保目的。此外,部分高校存在放寬留學生資質的嫌疑,而留學生違反校規時,學校卻往往管理寬松、“大事化小”,這種“內外不一”的“雙標”處罰,同樣會破壞校規的公平性、嚴肅性。
公開信息顯示,大連工業大學2007年由大連工業學院改名而來,現行學生違紀處分規定,自2017年9月起施行。學校雖然沒有公開指出處罰公告是否與網傳事件相關,但僅因為李某某與外國人有不當交往,就打算給予開除學籍的“頂格”處分,引發了爭議。
公告中提及的《普通高等學校學生管理規定》第三十條,僅適用于因學業、健康等問題的退學,而開除學籍需援引第五十二條,如觸犯刑法、嚴重作弊等。事實上,李某某的行為并沒有涉及法定開除情形,所以學校處分缺乏上位法依據?!缎姓幜P法》規定,限制受教育權的處罰,需經法律授權,校方以校規創設開除條款,有越權之嫌。
此外,校規將“未婚性行為”“與外國人交往”納入處分范圍,涉嫌違反《民法典》對公民性自主權、隱私權的保護。
而學校《學生違紀處分規定》第十九條第六款“與外國人不正當交往,有損國格、校譽”的相關規定,把個人私德問題上升到“損害國格”,也屬過度解讀。事實上,烏克蘭男子傳播隱私視頻,發表辱華言論的行為,才是損害烏克蘭國格的表現。
校規作為高校教育管理、維持秩序的重要依據,制定和執行的邊界在哪里?另外,學校在處理涉外輿情時,應該把握怎樣的原則?
北京大學政府管理學院教授馬亮指出,這起事件實際上反映出當前不少高校在校規制定和管理方面存在進一步改進的空間。高校在輿情治理方面也需要進一步優化,正所謂“家有家法,校有校規”,學校有制定和執行校規的權利,但也需要考慮校規制定和執行的合理性、合法性。一方面把大學生視為未成年人,方方面面都要管,但另一方面在學生違規的時候,處罰卻毫不手軟。沒有考慮到學校作為教書育人的機構,更多是需要對學生的包容和培養,而不是一罰了之。
高校的管理條例制定,實際上需要特別關注到底哪些方面需要管理、哪些問題需要處罰,處罰條款同我們現行的憲法法律法規是不是相一致,避免和上位法沖突。同時,許多學校的校規中,有很多所謂的“奇葩規定”,已經過時。首先,應該充分保護學生的個人隱私,避免因為個人信息泄露而導致網暴。而教育主管部門也要主動監督高校的日常管理,時時給予必要的指導。
此外,現在不少學校面對輿情往往是被動回應,而不是去主動溝通,這樣的回應不僅不會解決問題,反而可能“火上澆油”。所以,別關鍵的就是,怎樣進一步明確高校“以學生為中心”的辦學理念。
看看新聞記者: 嚴相莉 游瑋 阮麗
編輯: 嚴相莉 游瑋 阮麗
責編: 嚴相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