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4日下午,雷電+高溫“雙黃”預警高掛,但徐匯區新時代文明實踐中心內座無虛席,歡聲笑語此起彼伏。國家一級演員、獨腳戲表演藝術大師毛猛達以其獨特的藝術魅力,為觀眾帶來了一場難忘的文化盛宴。這場由徐匯區委宣傳部(區精神文明辦)傾力打造的“名家面對面”系列活動——徐匯區新時代文明實踐“美育大課堂”第五季第三講《海派滑稽與上海方言》,一經推出便吸引了廣泛關注,公開放出的160個社會名額短短幾秒就被一搶而空。舞臺上,毛老師妙語連珠,時而詼諧幽默,時而情真意切,用一個個飽含人生哲理的故事,勾勒出海派文化的獨特魅力,讓觀眾在歡笑與感動中領略到了傳統藝術的當代價值。
現場,徐匯區委宣傳部副部長王俊為毛老師頒發“美育導師證書”,同時毛老師也進行了禮物回贈。在與主持人夏磊的精彩對談中,藝術大師毛猛達以數十載舞臺沉淀,為觀眾鋪展開一幅絢麗的藝術畫卷。從《外國人學唱中國歌》到《球迷》,從《天涯同命鳥》到風靡滬上的《石庫門的笑聲》,他用細膩傳神的表演,將市井生活中的酸甜苦辣演繹得淋漓盡致,讓觀眾在會心一笑間品味人生百態。毛老師特別指出,滬語那精準又形象的表達方式,如“拎不清”這樣的詞語,既準確刻畫人物性格,又飽含溫柔的調侃,用在獨腳戲中更顯層次分明。他感慨道:“真正的滑稽藝術不在于嘲弄他人,而在于笑中有淚,諷中有愛,而滬語正是傳遞這份深邃情感的絕佳媒介。”
在這堂藝術與生活交融的特別課程中,毛老師不僅分享了獨腳戲的創作心得,更深入探討了這門藝術在新時代的傳承之路:扎根生活沃土,把握時代脈動,不斷革新語言形式與內容架構。尤其要善于發掘滬語的現代表達,讓“笑料”既源自生活又升華生活,使年輕一代也能領會并愛上這門以滬語講述的獨特藝術。
舞臺上,毛猛達老師一開腔,地道醇厚的滬語便如一縷清風拂過,鏗鏘的表演節奏感瞬間將觀眾帶入了上海老弄堂的時光隧道。細膩的滬語表達中,處處閃耀著獨特的海派智慧:“門檻精”一詞,既道出上海人明察秋毫的特質,又暗含生活的智慧之光;“嘎三胡”則如一幅生動的水墨畫,勾勒出鄰里之間溫馨閑話的生活剪影。
舞臺上,他以精湛的表演藝術,將上海本土文化的精髓娓娓道來。滬語特有的韻律在他的演繹下,宛如一曲優雅的海派小調,串起了一個個動人的都市故事。他深情地講述著,滬語的演變恰似上海這座城市的成長印記,從最初的本土方言,到不斷吸納外來詞匯的包容與融合,就像獨腳戲藝術一樣,在傳統的根基上綻放新的光彩。臺下的觀眾時而莞爾,時而沉思,在“阿德哥”的詼諧演繹中,感受著這座城市的溫度,領悟著滬語作為上海文化重要載體的深層意蘊。
“今天的演出令人耳目一新,不僅重新認識了獨腳戲的藝術魅力,更深入體會了滬語所承載的文化底蘊。”有觀眾如是感慨。還有人說:“原本以為只是懷舊式的幽默,沒想到能在傳統與現代的交織中,看到滬語如此動人的文化價值,實在令人感動。”
活動臨近尾聲,許多觀眾還久久不肯離去,紛紛爭相與嘉賓交流互動、合影留念,現場的熱烈氛圍久久不散。
“美育大課堂”作為徐匯區精心打造的文明實踐品牌項目,始終秉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文化發展理念,深耕藝術沃土,澆灌人文之花。通過精心策劃各類專業藝術活動,構建起一個既接地氣又暖人心的公共文化服務新格局。
此次活動巧妙選擇獨腳戲這一獨特藝術形式為媒介,讓觀眾在歡聲笑語中沉浸于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無窮魅力之中。這不僅讓非物質文化遺產從塵封的歷史中走出,更讓其在當代青年群體中煥發新生,為藝術傳承與公共文化服務開辟了嶄新路徑。
展望未來,“美育大課堂”將繼續以“名家面對面”系列活動為紐帶,巧妙串聯藝術名家、公共空間與市民需求三大要素,打造行走的藝術課堂。通過將專業藝術轉化為全民共享的美育資源,讓文化自信如春雨般潤物無聲,在每一次沁人心脾的藝術體驗中悄然生長、蓬勃發展。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