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紀念京劇程派名家王吟秋先生誕辰100周年,“秋聲然冉——白思然個人專場演出”近日登臺長安大戲院。作為京劇程派表演藝術家遲小秋的弟子,青年程派青衣白思然攜《鎖麟囊》《碧玉簪》兩出程派經典劇目,以醇厚聲腔演繹“聲中含情”的程派精髓,用細膩表演詮釋“情中帶韻”的藝術真諦。
1943年,王吟秋拜師程硯秋,此后長期追隨恩師,將畢生精力投入到程派藝術的傳承與舞臺實踐中,他參與了多部程派劇目的整理復排,以嚴謹的治學態度悉心培養后輩,其弟子遲小秋更是程派當代傳承的代表性人物。遲小秋四十余年的演藝生涯深受幾代觀眾喜愛,表演上細膩傳神,特別是程派經典劇目《鎖麟囊》已累計演出達千余場。2004年更是對《鎖麟囊》全劇進行整體打磨,從服、化、道到劇情節奏都進行了優化,傳統藝術與當代審美完美融合,展現出程派藝術在當代的生命力。在教學時,遲小秋延續王吟秋“摳細節、重韻味”的教學理念,親自示范技藝,引導弟子深入理解角色內核。因而此次白思然的個人專場演出,凝聚著師徒三代的心血與智慧,彰顯了程派傳承的連續性與厚重感。
此次演出的京劇《鎖麟囊》與《碧玉簪》不僅是程派藝術的傳世之作,也是白思然恩師遲小秋擅演,且爐火純青的經典劇目。白思然表示:“選擇演出《鎖麟囊》和《碧玉簪》,既是對經典的致敬,也是對師門傳承的呈現,更是對自身習藝成果的全面檢驗。在跟隨師父學演的過程中,不光讓我在程派藝術技能上,取得了質的提高,同時也讓我深刻領悟到程派刻畫人物內心的精妙之處。”2024年,白思然拜入遲小秋門下,此次專場演出正值拜師一周年之際,兩部劇目成為師徒藝術傳承的生動見證。
排演過程中,遲小秋以“手把手教學”的方式傾囊相授。她反復強調程派“以氣催聲”的發聲要領,要求白思然“找準發聲位置,讓聲音有柱的感覺”。在《鎖麟囊》和《碧玉簪》的唱腔上,遲小秋逐字逐句雕琢,從行腔的婉轉程度到氣息的控制,一次不滿意便反復示范,直到白思然完全掌握其中韻味。她常說:“演唱程派不能只學表面,要唱出‘剛柔相濟’的內在力量,高音如瀑布傾瀉而下,低音如游絲綿延不絕,這樣才能打動觀眾。”
《碧玉簪》“三蓋衣”一場,遲小秋從張玉貞的眼神變化入手,指導白思然通過細微神態展現角色的委屈與善良。“演戲不是單純的演技展示,傳遞真實情緒才是核心。”遲小秋強調,身段動作要始終服務于情感表達,念白與唱腔同樣講究韻律節奏,為此,她常放慢語速拆解咬字發音,并模擬生活中不同情緒下的語氣變化,讓白思然體會如何用念白傳遞角色內心的波瀾。
此外,遲小秋在排演之外的悉心守護也讓白思然倍感溫暖:拍攝劇照時親自把關化妝、梳頭等細節,演出時在上場門“把場”,甚至中途幫忙換裝。“師父的陪伴讓我登上舞臺時無所畏懼,能夠放開手腳詮釋角色。”白思然表示。
文/北京青年報記者 郭佳
編輯/胡克青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