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轉自:人民網-安徽頻道
“以前辦場白事,光宴席就得30多桌,算上煙酒、人情往來,少說也得花小10萬元。現在村里倡議簡辦紅白喜事,我這次就一切從簡,既省了錢,也盡了孝心。”宿州市埇橋區苗庵鎮曹集村村民曹開標說起父親后事的簡辦,話語里滿是認同。在這個曾經被“人情債”“攀比風”困擾的村莊,一場移風易俗的變革正悄然改變著村民的生活。
“要讓村民改習慣,首先黨員干部要作表率、帶好頭。”曹集村黨總支書記倪士華的話擲地有聲。村里把移風易俗納入主題黨日“必修課”,立下“兩帶頭”規矩:黨員干部帶頭簡辦紅白事,帶頭抵制高價彩禮。
曹開標家的事就是典型。老人去世后,兄弟三人本想大操大辦“撐場面”,倪士華帶著村“兩委”成員上門做思想工作,算經濟賬:“一桌菜七八百塊,30多桌就是好幾萬,省下的錢好好過日子,不比鋪張浪費強?”講人情理:“生前盡心伺候,比死后風光更重要。”最終,這場白事辦得簡約又莊重,成了村里的“活教材”。
“彩禮要得多,閨女嫁過去還得自己還賬,圖啥?”“大操大辦一場,累得半個月緩不過勁,精力賬虧不虧?”這樣的“土話”宣講,每天都在曹集村的田間地頭、農家院落里上演。
全村100名黨員分片包戶,13個網格織密宣傳網。村廣播早晚播報村規民約,微信群里曬著“低彩禮新娘”劉玉鳳的幸福生活——她出嫁時,只是象征性地要了一些彩禮,父母常說:“孩子過得好比啥都強。”黨員們還拿著計算器上門,幫村民算清“人情賬、經濟賬、精力賬”,“省錢省力不丟人,攀比浪費才不值”。
走進曹集村村委會,墻上的《紅白事公約》格外醒目:宴席不超20桌,彩禮不超10萬,禁止低俗婚鬧……這些規矩不是“拍腦袋”定的,而是村民代表、“五老”人員反復商議的結果。
村里的紅白事理事會由德高望重的老人和村干部組成,誰家有紅白事,理事會提前上門“定調子”。遵守公約能攢積分,到“道德超市”換洗衣粉、食用油;要是有人想“越界”,理事會帶著村規民約上門勸導。如今,村里的文藝展演、家風講座一場接一場,“大操大辦沒面子,勤儉節約受尊重”成了村民的新共識。
目前,曹集村紅白事平均支出較往年大幅下降,彩禮回歸理性區間,大操大辦、攀比浪費現象基本杜絕,厚養薄葬、喜事新辦成了新風尚。倪士華說:“移風易俗不是一陣風,咱要讓文明新風在村里扎下根,越長越旺。”(曾慶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