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法治日報
法治日報全媒體記者 王春 通訊員 眭逸薇
一個入駐企業上百家,員工數千人的工業園區,一年內發生兩起過失致人死亡案件,事發地竟是同一路口,檢察官實地調查抓住“隱形殺手”,制發檢察建議守護工業園區道路安全。
“現在園區里設置了專門的裝卸區,所有車輛也都按規定停放在車位上,我們走在路上都放心多了。”6月26日,浙江省慈溪市人民檢察院檢察官再次來到該園區,一名在園區內企業上班的職工這樣說。
工業園區頻發事故
2024年5月,慈溪市人民檢察院受理一起過失致人死亡案件。案件發生在慈溪某工業園區內,陳某駕駛貨車經過一路口時,與未佩戴安全頭盔、駕駛電瓶車的張某相撞,導致張某倒地搶救無效死亡。調查發現,事故的主要原因是停放于路口的一輛貨車遮擋了視線,形成了視覺盲區。最終,陳某與違規停車的鄭某被認定承擔同等責任,死者張某承擔次要責任。
本以為這只是一起個案,沒想到同一年度內,慈溪市人民檢察院又受理了第二起過失致人死亡案件,同樣在園區內,同樣的路口,同樣的死因和同樣的責任認定,又是一輛違規停放的大貨車惹的禍。
兩起案件如此相似,不禁讓人發出疑問:這個園區到底怎么了?
實地調查找準問題
為找準問題癥結,檢察官決定前往案發現場,對園區環境進行實地考察。
“這個工業園區沒有專門的貨車裝卸區,我們都是能停哪里就停哪里的。現在聽說出了這樣的事,我們停車也心驚膽戰的,可是又沒有辦法。”見到前來調查的檢察官,貨車司機們也紛紛訴起了苦。
原來,該工業園區建設時間較久,沒有規劃設置專門的貨車裝卸區域,也沒有相應的交通安全設施,而事故地路口旁恰好是裝卸貨電梯,如果貨車司機停放位置不佳,就極易形成視覺盲區,引發交通事故。
與此同時,檢察官還發現園區內生活區域與生產區域沒有嚴格分隔,僅有一圍欄象征性區分;園區內員工的交通安全意識淡薄,很多駕駛電瓶車的員工在兩區域間自由穿行,且大多不曾佩戴安全頭盔;部分來往車輛對保安提出的安全停泊、減速緩行等提示并不重視,管理難度較大。
多管齊下消除隱患
“司法辦案不僅要‘治已病’,更要‘治未病’,把隱患都消除了,才能不再發生安全事故。”2025年4月,慈溪市人民檢察院向該園區制發檢察建議,提出完善內部道路設施、加強內部安全管理、強化日常安全警示教育三方面整治意見,推動工業園區自我改進,及時消除園區內部安全隱患。收到檢察建議后,園區立刻開展整改,設立專門的貨物裝卸區域,規范路邊停車位設置,安裝凸面鏡、隔離柱等道路安全設施,并對園區內企業人員進行安全警示教育。
下一步,慈溪市人民檢察院將聯合當地交管部門開展工業園區交通安全隱患排查整治專項活動,對轄區內74個工業區塊開展交通安全隱患排查,最大限度降低事故發生概率,確保園區群眾生命財產安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