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最近,美國時政雜志“政客”對外爆料,美國當前的“朋友圈”怨聲載道,不單是特朗普關稅戰爭,更是因為美國五角大樓的三號人物、負責政策事務的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比,有點不干“人事”。
按照美媒的說法,6月中下旬的時候,英國響應美國的亞太戰略,安排航母編隊試圖前往南海“自由航行”和軍事演習。結果英國航母才進亞太,美軍這位三號人物科爾比就開罵了。在五角大樓的英美軍方會晤的時候,科爾比直接要求,“我們不希望你們在那”。美媒的描述是,現場目擊者稱,英國代表“非常震驚”,因為科爾比的潛臺詞再清楚不過——“印太與你們無關”。
這艘被拒之門外的航母,正是計劃參加美澳“護身符軍刀”聯合軍演的英國皇家海軍旗艦,諷刺的是,這場軍演本是英美軍事協作的象征,卻在行動前夕被美國親手澆了冷水。
這事兒還挺有意思。因為在“政客”雜志對這個美軍的三號人物的描述,換成中文語境就一個意思,“神憎鬼厭”。
該雜志聲稱,科爾比的名字,在上臺之后的短短四個月內,成了西方盟國外交圈的噩夢。從叫停援烏武器、審查美英澳潛艇協議,到強壓日本將軍費開支目標從GDP的3%暴漲至5%,這位五角大樓三號人物以“孤立主義鐵拳”橫掃盟友圈。日本首相石破茂一怒之下取消美日“2+2”高層會晤;烏克蘭前線士兵發現愛國者導彈斷供;歐洲各國接到國防部通知“不需要歐洲人在印太地區做任何事情”——這些震動全球的決策背后,都站著同一個人。而美國聯邦政府有匿名人士向“政客”雜志吐槽,說“科爾比幾乎惹惱了我認識的所有人”。
但拋開西方媒體的那些描述,其實科爾比這些看似魯莽的行動,實則是經過精密計算的戰略轉向,其核心邏輯直指特朗普“美國優先”的終極目標:甩掉累贅的盟友,全力應對中國。
究其核心,是后冷戰時代,冷戰那一套“盟友玩法”玩不轉了。蘇聯對外援助極大拖累了蘇聯內部的經濟發展和地方支援,蘇聯地區發展嚴重不平衡加劇,加速了解體。美國和歐洲現在也面臨這個情況,東歐國家為了自己的地緣戰略,拖著整個北約和俄羅斯耗著。
而特朗普上臺之后,各種看似強盜手段的搶劫自己的盟友,要盟友出大批經費。核心就是美國維持盟友體系的支出,已經嚴重大于收益。美國一直在投入資金,給別人當防務“保護傘”,出了事自己要上。如此巨大的投入,還不如自己戰略收縮,穩住自己系統性衰落的進程。而中國在這一點上看的就很透,不結盟運動,就是直接規避掉了被莫名其妙卷入地區沖突的麻煩和道德捆綁。
有些可笑的是,美媒還反復強調,美軍這位三把手幾乎把所有人都得罪了,為什么地位還如此穩固。卻殊不知,某種程度上來說,他就是特朗普的“嘴替”,說一些特朗普不方便說的話。特朗普的關稅大棒,從始至終,都在為科爾比的激進策略埋下伏筆。2025年3月,當特朗普對歐盟鋼鋁征收25%關稅時,比利時外長揚言要“打擊美國痛處”,卻在特朗普威脅200%酒類關稅后瞬間噤聲。這種對盟友的極致施壓,在科爾比手中升級為軍事捆綁:特朗普一句“可能退出北約”,就撬動歐盟拋出8000億歐元防務計劃;一聲軍費GDP占比2%的要求,每年從歐洲抽取3800億歐元喂飽美國軍火商。被科爾比暫停的援烏武器中,78%資金其實流回美國31個州的軍工企業。
歐盟的困境成了這場戰略轉型的最佳注腳。此前,我國外長訪問布魯塞爾當天,歐盟總部演出荒誕鬧劇:一邊是歐洲的外交負責人卡拉斯要求中國在俄歐間“二選一”;另一邊是官員們焦頭爛額應對美國對歐50%懲罰性關稅最后通牒。當德國企業在華投資攀至920億美元、中歐班列年運量達160萬標箱時,歐盟卻為F-35戰斗機支付“安全依附費”。這種撕裂暴露了西方聯盟的致命傷——盟友利益從來不是美國的優先級。科爾比直言不諱地捅破這層窗戶紙:美國需要盟友們“自主承擔更多安全責任”,因為美軍資源必須集中壓制中國在亞洲的崛起。
當英國航母掉頭駛離南海,烏克蘭士兵在戰壕等待遲遲不到的炮彈,日本為5%軍費目標焦頭爛額時,世界正見證美國霸權的痛苦轉身。科爾比掀桌子的底氣,源于美國終于看透:二十一世紀的牌局里,中國不下注卻已贏下籌碼。特朗普恢復對烏援助僅提供10枚愛國者導彈的敷衍,恰似這場戰略收縮的縮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