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5年前,剛從師范學校畢業的李興坤不會想到,身材瘦弱、個子不高的他沒能繼續小學的教師生涯,反而成為了武警貴州總隊某部的一名“全能”狙擊手。
在一場實彈演練中,這位46歲的三級警士長果斷下令:“開始清剿打擊。”
訓練場上的他,皮膚黝黑,個子略矮,眼神銳利如刀,仿佛能看到他內心的一股狠勁,顯得十分精干。與剛入伍時的新兵形象判若兩人。在穿越機釋放催淚彈的掩護下,李興坤帶領著一支特戰隊伍穿越擬真訓練場。他們爆破房門、清剿建筑并繼續推進。
狙擊組迅速占領制高點,分組對目標進行突擊。
這是李興坤標志性的實戰化戰訓法,旨在訓練隊伍在城市反恐中與新裝備的配合。
中國人民武裝警察部隊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武裝力量的重要組成部分,主要擔負執勤、處置突發社會安全事件、防范和處置恐怖活動、海上維權執法、搶險救援和防衛作戰以及中央軍事委員會賦予的其他任務。
作為一名堅守25年的老兵,李興坤現在負責所在隊伍偵查和狙擊兩個科目的教學。
“愛鉆研,愛較真,”他的學員許樂樂如此描述他。
李興坤出生于湖南桑植。1999年的國慶閱兵,讓他參軍入伍的決心堅如磐石。2000年冬天,他如愿踏入軍營。
“當時看了1999年的國慶閱兵,看著英姿颯爽的軍人,我是心潮澎湃,為人民服務這個宏偉的目標就此具象化了。”李興坤告訴中國日報的記者。
但軍旅生涯并非他想象中那般光鮮。
“個子小、體質弱,五公里、單雙杠等體能課目對他來說都很難……”在當年接兵連長周虎的記憶中,初進軍營的李興坤站在隊列中并不起眼。
為了改變,李興坤常常給自己加練。持之以恒的訓練讓李興坤的身體素質有了很大進步,最終他從300多名新兵中脫穎而出,以全優成績入選當時的特勤中隊。
服役期間,他不僅精通狙擊戰術、擒拿格斗、快速索降等特戰技能,并在一次全能考核中一舉奪得攀登、手槍射擊兩項第一,成為同年兵中唯一的“雙料冠軍”。
曾有過教師生涯的李興坤將對教育的熱情延續到軍事創新中,訓練之余鉆研各類新式戰法成了他的日常。
2010年,國外發生了一起旅游車劫持事件,在警方突擊解救中,多名游客傷亡。時任中隊偵察排代理排長的李興坤開始思考“如何在處置劫持人質事件中最大限度減少傷亡”這個問題。
他想到了用無人機向被劫持的車輛發射催淚彈。
“精確發射需空中懸停,還需要有觀察瞄準功能。”李興坤介紹道。
李興坤帶領他的團隊從實戰的需求出發,自己動手對無人機進行改造。最后成功在戰訓法集訓創新成果演示中利用無人機精準發射兩枚催淚彈進入模擬公交車。
此外,在類似的車輛反劫持任務中,如何穿透玻璃窗進行精確的射擊成為另一個難點,鋼化玻璃對彈道的影響很可能會誤傷人質。
“街區交通工具反劫持中,狙擊手與目標的通視距離一般不超過50米,玻璃種類、射擊角度、射擊距離等因素都可能影響精準度。”作為一名一線的狙擊手,李興坤如此總結道。
為了破解這一難題,他與戰友潛心研究,完成了上千次對不同距離、不同硬度玻璃的試射,經過不斷探索,他和戰友總結出精度破狙擊法。
“現在經過一系列的訓練,排除射手本身的因素,從射擊上來說穿透玻璃窗幾乎可以達到零誤差。”學員許樂樂補充道。
這一系列“公交車反劫持立體突擊戰法”后被廣泛推廣。
隨著年齡增長,李興坤也漸漸感到體力下滑。“我現在就是希望能夠帶好頭,在平時的訓練和生活中,形成這種不怕苦、不怕麻煩、愛鉆研的氛圍。”他說,“我將傾盡所能把我的技能和經驗傳授給戰士們,成為人民最堅固的捍衛者,這也是我的初心。”
(作者 楊軍 劉伯千 編譯 中國日報社貴州記者站)
原文見7月14日中國日報旗艦版4版,英文鏈接:https://enapp.chinadaily.com.cn/a/202507/14/AP6874589aa310deb7c0a0ada9.html
7月14日,《中國日報》旗艦版4版版面。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