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角大樓高官幾乎是追著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官員,要把一份“軍事承諾”拍到桌上,逼問他們一旦臺海開戰,到底出不出手。
面對華盛頓的咄咄逼人,美國的這些所謂盟友們沒有半點含糊,這不是想要將他們綁在美國的戰車上嗎?
但美國自己都公開宣稱保衛臺灣“不劃算”,還一邊卻緊逼盟友日本和澳大利亞,這簡直就是妥妥想要拉幾個冤種。
對于這樣的要求,澳大利亞的回答卻相當的出人意料,表明了一個十分耐人尋味的態度。
那么美方究竟為何急于要一個鮮明的態度,澳大利亞這葫蘆里賣的又是什么藥呢?
在開始討論這件事情之前我們先來思考一個問題,你是更加喜歡“跟我上”的老板,還是更加喜歡“給我上”的老板呢?
美國對于戰時是否出兵臺海的這個議題,是五角大樓的強硬派代表、國防部副部長科爾比主動提出來的。
在近幾個月的時間里,他幾乎是追著日本和澳大利亞的官員,要把一份“軍事承諾”拍在桌上,逼他們說清楚,萬一臺海開戰,他們到底出不出手?
這套路,明眼人一看就懂,頗有“代理人戰爭”的影子,主要目的就是讓盟友頂在前面當炮灰,美軍在后面搞支援。
更讓人驚掉下巴的是,科爾比和其他美國官員在自家國會作證時,竟毫不掩飾地貶低臺灣的戰略價值。
他們公開說,臺灣并非美國的“生死攸關利益”,保衛它“成本大于收益”,甚至有官員直言就算沒有臺灣,美國老百姓的日子照樣過得不錯。
這話說得倒是一點兒毛病都沒有,畢竟臺灣地區距離美國民眾遙隔天邊,且一直都是中國的領土,跟他們本就沒有半毛錢關系。
但這番話傳到日澳官員耳朵里,無異于晴天霹靂,畢竟這就相當于你的老板一句話,你就要立刻上前拼命的感覺,還不是為了自己的事情。
一位知情人士私下都忍不住吐槽:美國自己都沒想好要不要拼命,卻要求我們承諾去做他們自己都不愿做的事,這吃相也太難看了吧?
一邊把臺灣說得一文不值,隨時可以拋棄,一邊又強推盟友為此承擔天大的風險,這種赤裸裸的“雙標”,與其說是戰略設計,不如說是一場徹頭徹尾的敲詐。
面對華盛頓咄咄逼人的“最后通牒”,澳大利亞和日本方面沒有半點含糊,但答案卻讓美國人憋了一肚子火。
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帕特·康羅伊的回應,堪稱外交辭令的藝術,他斬釘截鐵地說,澳大利亞從不討論“假設性問題”。
至于戰時是否出兵,或者是否允許美軍使用澳洲領土,那得由那個時候的官方才能夠決定,現在無法給出明確的答復。
其實這一句話的潛臺詞已經很清楚,別想用今天的壓力,綁架未來未知的任何事情,畢竟自己的權益才永遠是第一位的。
這不僅僅是針對此次施壓的及時反應,更體現了澳大利亞一貫的戰略,那就是在大國之間有自己的算盤,拒絕被動選邊。
日本那邊也一樣,外相巖屋毅不卑不亢地重申,日本在臺灣問題上的立場,一切照舊,還是以1972年《日中聯合聲明》為準。
言下之意就是,他們有他們的歷史承諾和外交框架,不會因為美國五角大樓,或者是任何人的幾句話就輕易動搖。
盟友們用一種體面但堅決的方式,戳破了華盛頓的皇帝新衣。
那個“以實力求和平”的高尚口號,在他們聽來,更像是“以盟友為代價,求自家霸權”的自私盤算。
不過這也令人不免令人感到意外,畢竟作為美國的盟友,他們難道不是應該堅定的站在美國這一邊才對嗎,為何會給出這樣的回答呢?
中國有句古話叫做:天下攘攘皆為利往,盟友們為何敢對“老大哥”說不?答案不在天上,而在地上,不在軍事地圖上,而在經濟賬本里。
就在康羅伊部長表態前夕,他的頂頭上司,澳大利亞總理阿爾巴尼斯,正在中國進行為期七天的國事訪問。
他的腳步遍及上海、北京、成都,身后跟著一個陣容龐大的商業代表團,談什么?貿易、旅游、清潔能源,樁樁件件都關系著澳大利亞的國計民生。
阿爾巴尼斯的話說得再實在不過了,和中國保持良好關系,就意味著澳大利亞有就業機會。
這可不是客套話,澳大利亞四分之一的出口商品,最終目的地是中國,而中國游客的消費,養活著澳大利亞上百萬的就業人口。
在過去十年的時間里,中澳自貿協定讓兩國貿易額翻了一倍還多,這些真金白銀的數字,構成了兩國關系的“壓艙石”。
說一句實際的話,從務實的角度來說,與中國的這些交流,遠比虛無縹緲的安全承諾來得更穩固,也更具說服力。
其實不只是日澳,整個東南亞,從越南到馬來西亞,即便被美國劃入“理想盟友”的名單,也始終在戰略上保持模糊,拒絕為美國的焦慮買單。
因為他們都清楚,一旦卷入臺海這樣復雜的問題當中,自己多年發展的經濟成果可能瞬間化為烏有,畢竟誰會愿意砸了自己的飯碗,去給別人當棋子呢?
因此從美國與其盟友的這一次對話不難看出,五角大樓的如意算盤,是想復制某種“優先主義”外交的變體。
美方是想要通過武裝盟友,在印太地區打造一個包圍圈,讓區域國家去“消耗”目標國家,美國本土則可以坐收漁利。
但這套把戲,越來越不靈了,此前科爾比曾要求日本將國防開支從3%直接飆升到5%,據說當場就激怒了日本首相。
沒過多久,日方就取消了一次原定的日美部長級會晤,這種反彈正是盟友們對被“工具化”的骨感現實,最直接的表態。
正如澳大利亞國立大學教授休·懷特一針見血指出的那樣:“亞洲國家不愿意為了美國的利益,犧牲掉自己的繁榮。”
當“美國優先”的口號,一步步演變成“盟友犧牲”的現實,再牢固的同盟關系,也難免出現裂痕。
大家心里都有一桿秤,友誼固然可貴,但若代價是出賣自己的核心利益,那這朋友不交也罷,真正的同盟,從來不是主仆契約,而是建立在共同利益與相互尊重之上的共生體。
一旦天平失衡,所謂的“覺醒”,不過是遲早的事。
當五角大樓頻繁向亞太地區調兵遣將,敦促各國擴充軍備,并不時上演針對性極強的聯合軍演時,一個常識性的問題浮出水面:到底是誰在把和平的亞太,一步步推向沖突的邊緣?
域外大國的軍事介入,本身就是臺海緊張局勢升溫的最大誘因,華盛頓的一些人,儼然成了亞太地區和平穩定的“麻煩制造者”。
他們試圖用臺灣問題綁架整個地區,不僅粗暴干涉了盟友的獨立外交,更向“臺獨”勢力釋放了極其危險的錯誤信號。
澳大利亞國防工業部長的這一次明確拒絕,和東京、東南亞國家的普遍審慎,其實只是一個再正常不過的回歸。
它像一聲鐘鳴,宣告著主權國家終將回歸理性和自身利益,畢竟牌桌上的玩家們,誰也不傻,你說對嗎?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