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末成績出來的時候,我閨女班里有個男孩,跟我閨女抱怨:我很不理解一件事,為什么我爸媽覺得成績很重要?
為什么父母覺得成績很重要
說實話,我小時候也特別不理解這個問題。
直到長大以后,我才發現——衡量一個成年人的“成就”,很多時候說白了就是一個詞:賺錢能力。
這就是社會的通行標準。
那對于學生呢?他們還沒有工作,也沒辦法獨立賺錢,更別說養活自己。
在這種情況下,學習成績,幾乎成了唯一可量化的“成就”。
它就像我們這一階段的“通用貨幣”,是父母判斷你“有沒有出息”的直接依據。
什么是學習?
語文,是代表你理解他人的能力,還有讓他人理解你的表達能力;
數學是邏輯思維;
科學是對世界稍許深層的基本認知;
歷史、地理你學的久了就會發現,世界發展到現在的底層邏輯和人類發展的經驗。
一個人學習好,那么說明他要么聰明,要么仔細,要么耐心,要么有毅力,這是作為人類生物在目前社會中生存需要的能力。
我想,父母要的不僅僅是分數,而是孩子的在學習過程中的理解、領悟、分析、邏輯、自律、毅力。
為目標而奮斗的決心和如何找到適合自己的方法,這些才是孩子人生中真正的能力。
學習是一種能力,成績只是客觀的體現。就算種地為生,也是需要學習的,不是誰都能干得好。
學習好的人必有長處,自身能力一定不差,他可能聰明懂變通,也可能勤奮細心。
這些能力,在以后的生活工作等方方面面上,都會帶給孩子極大的助力。
因為成績好的孩子大概率專注,自律,做事情有條理,會反思出現的問題,有正常甚至略高的智商。
而有這幾點,哪怕將來送外賣都能比別人掙得多點。
孩子學習過程中,自我約束力和耐力,堅韌的品格都在無形中培養。
就跟工作考核是一樣的,不是成績重要。
而是這個成績包含了態度、努力、認真等等很多因素。但凡上點心,工作不會差,成績也都還可以。
學習不只是學生時代的事,而是孩子一輩子的習慣
學習不只是學生時代的事情,而應該作為人生的常態,成為每個孩子一生的習慣。
很多時候,父母想要的,并不是孩子的成績本身,而是希望孩子以學到的東西為支點,帶領他走向更遠的地方。
有話句說得好:生活的意義正在于不斷探索未知、不斷豐富自己。
學習與不學習的孩子,短時間內或許看不出什么區別,但是日積月累就會有天壤之別。
孩子就算智商一般,語文英語歷史這類的文科,只要他肯背肯多讀,成績不會多差。
哪怕是數學物理,孩子不是很通,多刷題,強行套用公式,最起碼及格還是不難的。
如果這些孩子都沒做到,說明孩子自律很差,耐力很差,做事沒毅力沒目標,不肯吃苦。
而這些品格,是孩子未來不管做任何事都必不可少的。
如果說孩子連高中都沒考上,以后能選擇的工作大概率都是,沒什么技術含量的工作,累得要死還掙不到什么錢。
我同事家孩子學習超級棒,今年研究生還沒畢業就拿到了大廠的offer,年薪30萬。人家還覺得不夠好,還在斟酌,你看,這就是差距。
雖然我也覺得,成績不能決定一切,但是現實是成績好的話,孩子的未來的選擇性會多一些。
因為成績,代表著孩子會學習,孩子的理解、思維、邏輯都在向上發展。
在獲取成績的學習過程中,孩子能習得許多優秀素養,比如堅持、自勉、自律等。
這是能讓孩子獲益終身的,也能成為孩子面對未來挑戰的底氣。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