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韓明麗
在許多父母的理想中,最完美的養育方式莫過于“只要孩子開心就好”。他們努力避免嚴厲管教,不給孩子施加壓力,給予無條件的愛和支持,營造寬松的家庭氛圍。這樣的父母,簡直可以說是“天使父母”,溫柔、包容,甚至比孩子更在意孩子的情緒。
然而,令人意外的是,這些在“快樂教育”下成長的孩子,卻可能比那些在嚴厲管教下的孩子更容易陷入抑郁。這并非危言聳聽,而是近年來心理學研究和臨床咨詢中反復出現的現象。
美國心理學家Lori Gottlieb曾在《大西洋月刊》發表文章,探討了這個令人困惑的現象。她發現,許多患有抑郁癥的青少年,他們的父母并非情緒不穩定或控制狂,相反,這些父母非常關注孩子的情緒,努力營造快樂的家庭環境。
這些家庭的核心養育理念是:“只要孩子開心,其他什么都不用擔心”。父母會盡力滿足孩子的需求,避免沖突,甚至過度干預孩子的情緒。
孩子稍有不開心,父母就馬上又是送禮物又是帶出去美食,想辦法讓他轉陰為晴;孩子遭遇挫折,父母第一時間安慰,卻不引導孩子去直面問題;甚至孩子在學校里的失敗、挫折、人際關系煩惱,父母也會想辦法給他提前掃平障礙。
表面上看,這樣的家庭滿是愛意,但深層問題在于,孩子被剝奪了體驗和處理負面情緒的機會。在這樣的環境中,快樂被當作唯一“正確”的情緒狀態,而悲傷、憤怒、焦慮等正常情緒卻被視為“問題”,必須想辦法快點消除。
其實,“你要快樂”與“你要卓越”,“你要出類拔萃”一樣,也是一種很難達到的目標。積極心理學奠基人馬丁.塞利格曼的研究顯示,普通人平均只有約54%的時間感到快樂,其余時間會處于中性或消極情緒狀態,這是正常的心理現象。然而在“快樂至上”的家庭里,孩子從小被灌輸“開心才是對的,不開心是個問題”觀念。當他們不可避免地產生負面情緒時,就會陷入強烈的自我懷疑:“為什么我開心不起來?”“父母對我這么好,我還不高興,是不是我太矯情?”“我是不是有毛病?” 這種心理模式逐漸演變成自我攻擊,最終可能導致抑郁。孩子抑郁并非因為父母不好,而是無法接納自己正常的情緒。
更嚴重的是,一些極端的“快樂教育”實踐,會讓孩子失去面對挫折的機會。比如父母過度保護,替孩子解決所有問題,使孩子不用承受失敗或延遲滿足的痛苦;當孩子遇到社交或學業挫折時,父母立刻介入,不讓孩子體驗“不愉快”的情緒;孩子表達不滿或沮喪,父母只是輕描淡寫地安慰,卻不幫助孩子理解情緒、學習應對方法。
這樣做的后果是,孩子可能成績優異、人際關系良好,但一旦遭遇真正的挫折,如學業失利、朋友疏離、職場壓力,往往缺乏應對能力。長期被“快樂”塑造的心理預期,還會讓他們產生更強烈的自我否定。
挫折就像“心理阻抗訓練”,適度的挑戰能幫助孩子建立心理韌性,學會延遲滿足、調節情緒、解決問題等重要能力。真正的快樂教育,不是讓孩子永遠快樂,而是幫助他們在快樂和挫折之間找到平衡;挫折教育的核心,不是刻意制造困難,而是當孩子遇到挫折時,不過度干預,引導他們自己思考應對方法;父母也可以分享自身的挫折經歷,讓孩子明白“失敗是成長的一部分”,“難過也是人之為人正常的體驗”,而非“快樂才是唯一正確的狀態” 。
那么,如何平衡“快樂”與“挫折”,踐行真正的“快樂教育”呢?
首先,允許孩子自然地體驗各種情緒,不要急于“修復”他們的不開心。當孩子難過時,可以說:“我看到你很難過,需要我陪你聊聊嗎?”而不是立刻安慰或轉移注意力;允許孩子表達憤怒或失望,不要輕易否定他們的感受。
其次,適當放手,讓孩子去面對真實世界的挑戰。不要替孩子解決所有問題,無論是作業錯誤、同伴沖突還是比賽失敗,都讓孩子自己嘗試解決;在安全范圍內,允許孩子經歷失敗,比如比賽失利、申請學校被拒,然后引導他們分析原因、制定改進計劃。
再者,培養“成長型思維”,讓孩子明白挫折是學習的機會,而不是證明“自己不好”的證據 。當孩子失敗時,強調“努力比結果更重要”,比如對孩子說:“這次沒考好,我們看看哪里可以改進?”
最后,父母自身也要接納挫折,為孩子做好榜樣。可以分享自己在工作上遇到的困難、人際關系中的挑戰,讓孩子知道“成年人也會失敗,但能從中學習”。
“快樂教育”本身并沒有錯,錯的是對“快樂”的過度執著,使其變成了逃避挫折的借口。真正的快樂教育,應該允許孩子開心,也允許他們難過;保護孩子,但不替他們擋住所有風雨;幫助孩子在挫折中成長,而不是讓他們永遠生活在“快樂泡泡”里。當孩子學會與挫折共處,才能真正擁有心理韌性,成長為快樂又堅韌的人。畢竟,快樂不是教育的終極目標,從容面對生活起伏的能力才是。
免責聲明:本文觀點僅代表作者本人,供參考、交流,不構成任何建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