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婷媽
小區里帶孫子的張奶奶總說:“男孩子哪有不淘氣的?我家小子小時候上樹掏鳥窩,現在倒成了攀巖教練,還說多虧當年練的膽子。”
這話不假,養男孩就像種小樹,有些看似“長歪”的枝椏,說不定是未來能抵御風雨的力量,別急著一刀剪去。
1、愛打鬧瘋跑,不是“沒規矩”,是精力旺盛的生命力
朋友家的小航,從會走路起就沒閑過:在沙發上蹦跳,和小伙伴追逐打鬧,身上總帶著磕磕碰碰的小傷口。
媽媽一度天天念叨“別瘋了”,直到帶他去學了跆拳道。教練說:“這孩子爆發力強,協調性好,是塊好料子。”
現在的小航,不僅在比賽中拿了獎,還懂得“切磋不是打架”,和同學相處時既有活力又懂分寸。
男孩體內的“好動因子”,常被貼上“調皮搗蛋”的標簽。其實那些奔跑、攀爬、打鬧,是他們探索身體極限、釋放精力的方式。
就像小獅子在玩耍中練習捕獵,男孩也在瘋跑中鍛煉反應力和意志力。
與其死死按住不讓動,不如找個合適的出口——帶他去球場、去郊外,讓這份活力在陽光下綻放,長大后反而會變成敢闖敢拼的勁頭。
2、犟脾氣認死理,不是“不聽話”,是骨子里的堅持
表哥家的兒子小遠,三歲時非要自己穿鞋帶,系了半小時沒系好,氣得把鞋子扔地上,卻又撿起來繼續系。
表哥想幫忙,他梗著脖子喊“我自己來”。后來學騎自行車,摔了好幾次,眼淚在眼眶里打轉也不肯放棄,嘴里念叨“就差一點點”。
現在上初中的他,做數學題能熬到深夜也要解出來,老師說他“有種不服輸的韌勁兒”。
男孩的“犟”,常讓家長覺得“對著干”。可細想想,這份認死理的背后,藏著不輕易放棄的執著。就像小遠系鞋帶,他較勁的不是家長的幫忙,而是“我能做到”的信念。
如果強行打斷說“你不行”,反而會澆滅這份心氣;不如在旁邊說“需要幫忙喊一聲”,給他試錯的空間。這份被保護的“犟脾氣”,長大后會變成面對困難不低頭的骨氣。
3、愛拆家搞“破壞”,不是“瞎折騰”,是探索欲的萌芽
鄰居家的陽陽,堪稱“拆家小能手”:把鬧鐘拆成零件,用樂高拼出“會動的機器人”,甚至把媽媽的舊圍巾剪成條做“披風”。
爸爸起初氣得想揍他,后來干脆騰出陽臺當“實驗室”,買了電路玩具、手工材料讓他折騰。
現在的陽陽,參加青少年科技創新大賽拿了獎,還會幫家里修壞掉的小家電,說“拆開來看看就知道咋修了”。
男孩總愛對身邊的東西動手動腳,在家長眼里是“敗家”,在他心里卻是“研究”。那些拆拆剪剪的“破壞行為”,其實是探索世界的好奇心在驅使。
就像陽陽拆鬧鐘,他想知道“指針為什么會走”,這種追問本質的精神,恰恰是創造力的起點。
與其罵他“搗蛋鬼”,不如給他一塊安全的“試驗田”,讓這份折騰勁兒變成動手能力和創新思維,長大后說不定就是解決問題的高手。
養男孩就像放風箏,拽得太緊會斷線,放得太松會跑偏。那些讓你頭疼的“缺點”——愛動、認死理、愛折騰,其實是他們獨特的成長密碼。
別急于用“聽話”“乖巧”的標準去修剪,多些耐心觀察,找對引導的方式,那些看似扎人的小刺,終會變成保護自己、照亮前路的鎧甲。
如果你家男孩也有這樣的“小毛病”,或者有獨特的引導方法,歡迎留言分享,咱們一起陪這些小男子漢慢慢長大。
(圖片來源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我是@婷媽alan,國家認證育嬰師、家庭教育講師,致力于小故事中分享育兒經驗,歡迎關注我,一起陪伴孩子成長。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