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二十年,中國高端酒店市場長期被萬豪、希爾頓、洲際等國際連鎖酒店集團占據。國際酒店巨頭將中國視為全球擴張的重點市場,其對華投資占全球擴張增量的65%以上。
截至2025年初,希爾頓集團在華開業酒店已突破800家,萬豪集團在華有600余家酒店,洲際集團也達到800家規模。
隨著中國居民收入和旅游消費的持續增長,這些美資酒店品牌依托成熟的全球品牌體系和完善的會員體系,在中國賺取了豐厚利潤并持續擴張。
此外,溫德姆、凱悅等其他國際酒店集團也紛紛加大在華布局,形成了高端酒店市場被“洋品牌”占據的格局。
但是,為何沒有一家中國酒店品牌能去美國開店,隨著國內酒店集團“出海”的呼聲越來越高,市場向上的機會還有多少?
美國拉斯城金字塔酒店
中國酒店品牌出海現狀
中國本土酒店品牌經過多年發展已逐漸成熟,紛紛探索“出海”機會。目前中國酒店集團的海外布局主要集中在東南亞、日韓及“一帶一路”沿線等新興市場,而對美國市場興趣甚少。
業內觀察認為,與已經相對飽和的歐美酒店市場相比,東南亞、日本、印度等新興旅游目的地仍處于快速增長階段,吸引了眾多中資酒店前往布局。
例如,錦江酒店集團表示已在東南亞簽約多個項目;華住集團在新加坡、泰國、沙特等地開設門店;德朧集團投資日本和印尼酒店;中旅集團旗下酒店品牌則通過特許經營進入泰國。
相比之下,中國酒店在美國市場幾乎沒有足跡,傳統上把美國當作高風險的成熟市場而非首選目標。
美國紐約廣場酒店
中國酒店品牌離真正出海還有多久
中國酒店品牌在國際上的知名度和美譽度遠不及萬豪、希爾頓等老牌酒店集團。國際品牌往往擁有上百年的歷史積淀、成熟的全球營銷渠道和龐大的忠實客戶群。
萬豪、希爾頓等品牌在美國本土以及全球范圍內均建立了強大的影響力和會員體系,深受消費者信賴。
圖表:美國酒店市場連鎖化率趨勢圖(2015–2024)
相比之下,中國品牌即便在國內市場知名度較高,但在美國產生影響的知名度和信任門檻依然很高。缺乏品牌溢價和忠誠度意味著中國酒店難以在美國市場迅速獲得客源信任。
國際高端酒店注重供應鏈的品質和標準,傾向于采用成熟的國際供應商體系。過去中國酒店業的配套供應鏈體系尚顯稚嫩,雖然近年來中國本土供應鏈企業(如TCL、云跡、阿迪納蘭等)不斷崛起,逐漸達到國際一流水平,
但整體而言,中國酒店品牌對美國市場的供應鏈資源了解有限。
例如,建立符合美國建筑標準的客房設施、環保要求及食品供應鏈,需要跨越語言與標準差異,并承擔更高的物流和管理成本。這也加大了中國酒店在美國獨立運營的難度。
人才培養與運營管理差距。國際連鎖酒店擁有成熟的全球化人才培養體系和標準化運營體系,管理人員多經過專業酒店教育和跨國輪崗培訓。
中國酒店集團的人才隊伍近年來雖成長迅速,但主要以國內管理經驗為主,國際化經營經驗相對欠缺。
本土酒店通常強調對“人文服務”和個性化需求的重視,而國際品牌更注重一致的服務標準和資本運營模式。
雙方在管理理念和人才培養方法上存在差異,融合程度不深,使得中國品牌直接應用于美國市場時,常需要重新學習當地管理和服務規范。
此外,國際品牌在技術支持、預訂系統、渠道開發等方面具有優勢,是中國酒店短期難以匹配的體系支撐。
美國紐約華爾道夫酒店
中美市場環境存在差異
美國在外資準入、土地使用、稅務、勞動法等方面的法規體系與中國截然不同。近年來由于中美政治經濟關系趨緊,美國對中國企業并購和投資實施更嚴格審查,
例如CFIUS(美國外國投資委員會)在涉及國家安全的項目上往往對中資持謹慎態度。這種監管壁壘使得中國酒店資本直接進入美國市場的難度加大。
另外,美國酒店業受諸多聯邦和州級法規約束(如防火安全、衛生標準、客人隱私保護、移民簽證等),需要巨額投入來符合當地要求。中國酒店若無充分準備,容易因“水土不服”而面臨合規風險。
文化與消費習慣。美中兩國在文化和消費習慣上差異顯著。美國賓客的預訂習慣、消費偏好、服務預期與中國有別。
例如,中國游客偏愛團體旅行和全包式服務,而美國本土客戶更傾向獨立、注重個性化體驗。在飲食、休閑、娛樂等方面,美國消費者對酒店的需求也有其地域特色。
要使中國酒店品牌被美國市場接受,必須在設計風格、餐飲菜系、服務流程上進行本地化調整,同時合理融入中式元素進行文化輸出。此外,美國消費者在品牌選擇上更信賴熟悉的國際連鎖,缺乏對新興外來品牌的天然好感。
高額的品牌信任門檻(如前述的品牌忠誠度問題)需要中國酒店長期投入和本地化口碑積累才能逐步突破。
圖表:美國酒店關鍵運營指標對比圖(2023 vs 2024)
市場競爭與成熟度。美國是全球最成熟的酒店市場之一。根據行業報告,美國酒店市場由萬豪、希爾頓、溫德姆、洲際、Choice等知名連鎖酒店集團主導。
這些集團在美國內外擁有龐大網絡和完善的忠誠度計劃,競爭非常激烈。近年Airbnb的興起也給傳統酒店業造成沖擊,年輕消費者對共享住宿的接受度高,為酒店業帶來新的競爭壓力。
面對如此成熟的競爭格局,中國品牌進入美國不僅要與本土強勢品牌爭奪客源,還要應對Airbnb等創新業態的搶占市場。總體來看,美國酒店市場規模巨大但高度集中且飽和,中國酒店若要切入,必須有足夠的差異化優勢或者創新模式才能破局。
中國酒店品牌海外實踐與教訓
回顧中國酒店品牌的海外探索歷程,可以發現不少成功經驗與警示教訓。早在2010年前后,中國酒店就開始出海嘗試,但多以并購或合作為主。
例如,錦江集團于2015年收購法國盧浮酒店集團、2018年收購瑞典麗笙酒店(Radisson旗下);華住集團于2020年全資收購德國德意志酒店集團。
這一階段,中國資本通過并購迅速取得海外酒店資產,但其后運營并不輕松。據披露,盧浮酒店集團在錦江收購后連續四年虧損;華住集團的海外業務(Legacy-DH)也尚未實現盈利。
這些案例說明,單純靠收購資產并不能保證成功,中國集團在融入當地管理和消費文化方面缺乏經驗,盈利周期長于預期。
另一方面,中國酒店集團現階段更多采取輕資產擴張策略,包括特許經營和合資合作。
例如,中旅酒店集團通過與洲際、溫德姆、希爾頓等國際品牌授權合作,在泰國等地簽約數家酒店;深圳愛電競集團(藝龍科技平臺旗下)則與馬來西亞藍鯨物業合作推出了電競酒店品牌Balena;錦江與菲律賓OYO合作推廣品牌加盟。
這些方式依托當地合作伙伴的資源和經驗,降低了投資風險,幫助中國品牌更快了解本地市場需求。業內評論認為,本輪出海潮下,中國酒店更加重視品牌輸出與管理輸出,通過合作共享資源優勢。
但總體來看,中國酒店在海外的探索仍處于積累階段:一方面,國際化經驗豐富了;另一方面,盈利模式和本地化運營仍需長時間磨合和優化。
美國汽車旅館
美國酒店市場競爭格局
美國酒店行業競爭激烈且高度成熟。報告指出,美國酒店總收入持續增長,2018年達到近2800億美元,是2000年代初的近兩倍。業內頭部企業主要包括萬豪國際、希爾頓、溫德姆、洲際和Choice等。
這些企業不僅自身規模龐大,而且通過不斷創新營銷策略來吸引客源。比如近期有媒體報道,美國酒店業競爭激烈,不少酒店甚至推出“鬧鬼酒店”主題套餐來吸引顧客,顯示出行業在市場細分上的激烈程度。
此外,共享住宿平臺Airbnb的興起也對傳統酒店造成沖擊,其全球用戶超過1.5億,為美國酒店市場注入了新生力量。
面對如此格局,中國酒店品牌若想打入,首先要與這些既有品牌形成差異化競爭,并深刻理解美國市場生態,才能找到機會。
雙重標準與壁壘
長期以來,出現了“中國市場對美國酒店開放,我們的酒店卻難進美國”的爭議。一方面,中國政府積極吸引外資,允許萬豪、希爾頓等西方酒店集團在華擴張,中國旅客成為它們的金主;
另一方面,美國對待中國資本更為謹慎,尤其在高科技和地產等領域對中資設立較高門檻。這種“不對等”現象背后,固然有國際政治經濟因素,但也并非單純“美國歧視”。
關鍵在于中美酒店產業自身的差距和策略不同:美國酒店集團在全球開店依靠母公司運作經驗輸出,而中國酒店進入美國需要適應多重壁壘。所以,中國酒店若想打入美國市場,往往需要與當地企業合作。
事實上,錦江國際曾通過與美國托馬斯·賽耶爾旗下的Thayer合資,對Interstate Hotels & Resorts進行并購,實現了借助本土運營商資源進入美國市場。
這種模式說明,中國品牌要登陸美國往往要借助當地渠道和運營商,否則單憑中國總部自主拓展難度極大。因此,不能簡單地認為美國酒店“拒絕”中國品牌,背后更多是品牌實力、市場準入機制以及文化差異等多方面原因的綜合作用。
美國市場的開放度在法律和監管框架下依然存在,但對于尚未具備足夠國際影響力和經驗的中國酒店來說,這些制度與環境構成了天然壁壘。
中國酒店品牌破局要素
展望未來,中國酒店品牌若要成功進入美國市場,需要在多方面持續積累突破。首先,強化自身實力是前提。
包括提升產品和服務質量,打造國際化的硬件設施和運營標準;完善供應鏈管理,建立穩定的全球采購和物流網絡;同時通過線上線下多元化營銷,提高品牌全球知名度和美譽度。
其次,做好本土化與文化輸出的平衡。中國酒店在保留“中式溫度”和文化特色的同時,應深入了解美國市場的消費需求和法律法規,調整設計風格、餐飲模式和運營流程,使自己更符合當地客人的期待。
例如,在裝飾上融入中國特色元素,在服務流程中兼顧西方服務標準,這樣既能吸引喜歡新奇體驗的顧客,又能獲得當地社區的認可。
第三,與當地合作伙伴攜手是關鍵。美國市場的本地化渠道、人脈和經驗往往掌握在當地企業和人才手中。
許多中國酒店出海都選擇通過合作彌補自己對目標市場的認知不足。前文提到錦江通過與Thayer的合資項目在美獲益;同樣,華住在新加坡與雅詩閣合作運營酒店,愛電競在馬來西亞與藍鯨物業合作開酒店。
類似地,中國酒店品牌如能與美國酒店投資者或管理公司組成合資,借助對方的資源和渠道,再結合自身的資金與品牌力量,將大幅提高成功幾率。
最后,技術和數字化優勢也是突破口。中國酒店集團在移動支付、數字化運營、旅游大數據等方面積累了經驗,可嘗試將這些優勢應用于美國市場的細分場景。例
如,為中國游客提供便捷的支付和定制化服務,或者通過線上平臺對接全球客源。隨著全球旅游業復蘇,中國出境游客和潛在美國赴華游客都在逐漸增多,未來兩國間的商旅往來也可能成為中國品牌的切入機會之一。
總之,進入美國酒店市場是一條漫長且充滿挑戰的道路,需要耐心經營和全面準備。但只要中國酒店品牌在產品、管理、文化和合作等方面穩扎穩打,一旦找到契合點,就能為自己開辟新的增長空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