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羅馬仕創始人雷桂斌在接受媒體采訪時,頗為得意地談起了一件他快速帶領研發團隊攻克技術難關,以滿足德國質量標準的往事。
那是2015年,他帶著羅馬仕的產品報名參加了科隆電子展,德國經銷商對充電寶的價格很滿意,但提了一個奇怪的要求,他們要羅馬仕保證自家充電寶從1米8的高度落下26次不能有任何損壞。
連一個小小充電寶的質量標準都能具體到如此地步,雷桂斌第一次感覺到了德國人的嚴謹。于是,他留下了經銷商的聯系電話,告訴對方一定能滿足。
回國后,雷桂斌帶著工程師,近50天沒休息,一口氣設計出了二十多種能滿足德國客戶要求的充電寶,最終德國人選擇了“懸浮緩沖結構”的方案,羅馬仕得以順利進入歐洲市場,市占率一度高達61%。
今年6月,北京多所高校禁止學生在宿舍使用有安全隱患的羅馬仕充電寶。與對德國客戶截然不同的是,這次雷桂斌的第一反應是搬出了法務部,威脅要告污蔑羅馬仕商譽的人。
對待外國人的要求笑臉相迎,對待國人的質疑重拳出擊,雷桂斌生動地詮釋了一把什么叫雙標。
隨著輿論的發酵,羅馬仕扛不住壓力,匆忙宣布召回有問題的充電寶,但發現數量太多,隨即宣布工廠停工半年。
當外界還在爭論羅馬仕的停工是不是想逃避責任時,昨天羅馬仕內部傳出消息:包括創始人雷桂斌在內的五名高管已經跑路馬來西亞了。雖然沒說具體是哪五名高管,但從羅馬仕家族式管理不難推測,大概率是一大家子集體跑路。
員工憤憤不平地表示:他們每人手中至少有三五個億的資產,每人拿個5000萬出來,就能很好地安排員工和用戶,但他們寧愿在香港買房買車,跑路馬來西亞,也不出面,實在令人寒心。
員工還透露,近幾年,雷桂斌等人的心思明顯不在經營公司上。從前,老板會親自參與新款充電寶的研發,但這幾年當起了甩手掌柜,不再投入研發,賣的都是幾年前的老產品,公司賬上一有利潤就會被雷家人提走,只有一個月的運營資金。他們完全把公司當成了提款機。
員工的說法并非空穴來風。創業之初,雷桂斌對質量抓得很嚴,有天凌晨,廣東江門工廠來了一批電芯,經檢測這批電芯的合格率僅70%,遠達不到99%的接收標準,雷桂斌立刻叫停了生產,然后連夜驅車幾百公里到供應商處討要說法,結果發現是供應商的電解液配方比例出現了0.3%的誤差所致。經過雷桂斌的提醒,供應商很快調整了過來,從而維護了羅馬仕的品質。
這次讓羅馬仕陷入危機的同樣是電芯問題,供應商偷偷替換了隔膜材料。區別是,這次雷桂斌非但沒有任何動作,甚至沒來自家的工廠,任憑事態發酵。
員工提供的另一個細節也能從側面顯露出雷桂斌的心態,就是為羅馬仕提供電芯的供應商的產量明顯有問題,“因為產線是固定的,(能出多少貨也是固定的),但是(供應商)給出了超過產能的電芯數量。”
這種現象已經持續了一段時間,業內不少人都知道,雷桂斌可能不知道嗎?無論他是揣著明白裝糊涂,還是真不知道,都能反映出他的心思并不在經營企業上。
還有個細思極恐的點是,羅馬仕的危機始于6月初,但從今年4月,公司內部便開始頻繁地更換法人,似乎是預感到了什么。
先是4月,雷桂斌將法人轉給了本家人雷社杏;然后是上月底,雷社杏又將法人給了雷杏容;三天后,雷杏容又把法人還給了雷社杏!
結合以往的案例,如此頻繁的更換法人,原因無外乎風險隔離、責任切割或應對潛在債務、法律糾紛,試圖讓新的法定代表人承擔責任,進而避免原法定代表人受牽連。
可能是雷家人內部沒商量好到底誰來“背鍋”,所以才發生了雷社杏、雷杏蓉三天內兩次互換法人的鬧劇,最后一家人決定,別相互推了,還是一起去馬來西亞避一避風頭吧,當然上述純屬猜測,真相我們不得而知。
雷桂斌的辦公室里掛著一副他的座右銘,上書:“要么第一個做,要么做第一個”。羅馬仕是不是第一我不知道,但他們可能是第一個集體跑路馬來西亞的企業家。
參考資料:
《“要么第一個做,要么做第一個”: 瀕臨倒閉的工廠,如何逆襲成為出海品牌》EJET Global
《羅馬仕充電寶被北京多所高校禁用,旗艦店專員回應:正在核查中》界面新聞
《羅馬仕中層爆料:五個老板攜款失聯,集體跑路國外!》三言Pro
《調查!羅馬仕驚變21天:從充電寶明星企業到停工停產》華夏時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