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歌手鄧紫棋新書《啟示路》出版,方文山等多位名人為這本書寫了推薦語,13日鄧紫棋發(fā)文感謝方文山寫推薦語,隨后該博文被網(wǎng)友搬運到社交平臺。意想不到的是這條帖子的評論區(qū)畫風跑偏,網(wǎng)友們的討論點聚焦在了方文山寫的推薦語到底有沒有用AI輔助。
最高贊的一條網(wǎng)友評論認為,這是AI寫的,“我們也是跟文字、影像打交道的,尤其今年,ai出的文案、腳本,我們其實一眼能察覺……以及方文山老師的寫作風格、書面用語風格、發(fā)言風格,可壓根不這樣……‘紫光密碼’‘敘事光纖’‘祈禱機器’,自己品吧。”這條留言獲得了一些網(wǎng)友的肯定,“點了,我也是越看越感覺AI味很濃。”還有網(wǎng)友認為該推薦文的標題《在虛擬與信仰的交界處聽見她的耳語》也是“一眼AI”“AI味太濃了。”這篇推薦文中的一些措辭也被質(zhì)疑,比如開頭“凌晨三點的第一縷陽光”被認為不知道這是要表達什么。
但也有相當數(shù)量的網(wǎng)友并不認同這是AI寫作,認為這篇推薦文有科技感是因為這本書就是科幻題材的,“祈禱機器”也是在說書里的情節(jié),“AI不會這樣寫的,這明顯就是人類的措辭,如果是AI寫會特別的書面語,基本沒有AI寫作的可能。”
在評論區(qū)中有一名網(wǎng)友將這篇推薦文上傳到了paperpass進行AIGC檢測,顯示AIGC總體疑似度55.41%。使用AI檢測軟件來測試一篇文章的AI濃度靠譜度高嗎?記者使用朱雀大模型對方文山這篇文章進行了檢測,第一次全文檢測顯示AI濃度100%,提示“易被多平臺檢測為AI生成”,第二次檢測刪除了這篇推薦文的標題和方文山的名字,檢測結(jié)果顯示AI濃度37.05%,提示“疑似AI輔助”,兩次檢測數(shù)據(jù)差別非常大。記者又將這篇文章輸入給了豆包AI,詢問豆包的看法,豆包則認為這篇文章不像是AI生成的,理由是文章具有邏輯層次,不是AI簡單的堆砌語句,更加符合人撰寫書評的邏輯。
有人讀起來覺得這篇文章有AI味,有的人卻不這樣覺得,即便是AI檢測軟件給出的結(jié)果也并不一致,是否真的使用了AI輔助,如果使用的話使用的程度是多少,這些恐怕只有寫作者自己心里清楚。在一個AI寫作唾手可得的當下,寫作者經(jīng)常被讀者“鑒AI”,一旦被認為使用了AI,難免被扣上“偷懶”“不用心”的差評,然而讀者鑒定文章是否使用了AI的方法大多數(shù)有點粗糙,不少人是靠著語感來辨別的,也就是所謂的“讀起來有股AI味”,比如使用了華麗的辭藻、大量的比喻、看起來很高科技的詞句都可能被說有股“AI味”,還有使用各類AI檢測大模型“用數(shù)據(jù)說話”的,此外社交平臺上流傳著大量AI鑒別秘訣。但這些方法真的靠譜嗎?恐怕要打上一個巨大的問號,于是我們常見讀者評論“你寫的有股AI味”,作者則想方設法找寫作證據(jù)說明“我真的沒有用AI寫作”,如此陷入了一個自證怪圈,讀者之間也時常因“空口鑒AI”吵起來,也有人對此表達了擔憂:“拿不出證據(jù)的鑒AI會不會成新型文字獄?”今年4月底,方文山在參加2025中國(安陽)國際漢字大會時曾談到自己對AI的看法,他認為詞作者的某部分創(chuàng)作可能會被AI取代,比如一些消耗性的詞句,只需要運用一段時間,AI可以記憶暢銷歌曲的風格,但他也說,AI作詞就像糖果,吃多了會膩,真正需要深度打磨的作品,尤其是蘊含文化底蘊與個人生命體驗的歌詞,仍需依賴詞作者的生活閱歷與藝術感知力。
揚子晚報|紫牛新聞記者 沈昭
校對 陶善工
特別聲明:以上內(nèi)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nèi))為自媒體平臺“網(wǎng)易號”用戶上傳并發(fā)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