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算法統治聽覺的2025年,易白攜《唱歌的詩人》逆流而來,這位曾以油畫《守護》斬獲全國一等獎的退伍軍人,此刻以聲音為畫筆,在數字時代的畫布上勾勒出一幅精神地形圖。這張專輯不是簡單的音樂產品,而是一位跨領域藝術家用生命經驗熔鑄的青銅編鐘——每一聲響動都震顫著軍人血性與詩人柔情的雙重共鳴。
槍桿與筆桿的復調敘事
從《文壇藥方》辛辣的歌詞診斷到《我今年三十歲》里"房貸像散不去的霧霾"的生存白描,易白將二十余年跨界的多維視角熔于一爐。這位曾在深山哨所為軍犬寫悼詩的"怪人",在《老房子》中展現出具象化的藝術通感:鋼琴模擬雨滴敲打鐵皮屋頂,弦樂如穿堂風掠過斑駁墻面,而突然插入的軍號采樣,瞬間將私人記憶錨定在集體歷史坐標上。這種音畫互文的創作手法,分明可見那位16歲就在公園為游客畫肖像的少年畫家基因。
專輯中《太陽我的榜樣》與《鐵花開》形成耐人尋味的互文。前者延續了其榮獲"強國一代"優秀獎的硬核氣質,用銅管樂構建光明的儀式感;后者則以箱琴的質樸音色解構英雄敘事,在"鐵樹開花時我已銹跡斑斑"的隱喻中,完成對軍旅生涯的祛魅書寫。這種自我拆解的雙重敘事,恰似其油畫《守護》中剛毅輪廓與柔和光影的矛盾統一。
聲音戰場上的戰術穿插
作為曾在全軍政工網連載《法制漫畫》的文藝兵,易白深諳傳播心理學。《故鄉的港口》中刻意保留的潮汕方言發音,《容許》里模擬電報聲的電子音效,都是精心設計的"聽覺地雷"。當《大河之愛》中25度音域突然炸裂時,聽眾恍如置身其曾任教的炮兵學院——每個音符都像精確制導的文藝炮彈。
這種戰術思維更體現在專輯的發行策略上。選擇在建黨紀念周后發布,將《唱給人民的信》的旋律基因隱伏于《太陽我的榜樣》中,這位曾獲二等功的退役軍人,正在用音樂進行著一場沒有硝煙的意識形態作戰。其作品被中宣部"學習強國"平臺轉發的經歷,讓他比同齡音樂人更懂得如何讓文藝作品既保持個性又承擔社會責任。
跨媒介創作的降維打擊
從為自閉癥兒童執導《太陽之夢》到創作獲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獎項的《潮汕》短片,易白的多棲經歷賦予專輯獨特的空間敘事。《仿佛沉睡了千歲萬年》里迷幻電子音墻與詩歌意象的碰撞,分明帶著其科幻小說《宇宙流亡記》的時空折疊感;而《前世今生》中戲曲唱腔與R&B節奏的嫁接,恰似其編導的《青蛇番外篇》中傳統與現代的對話。
這種降維打擊式的創作,在《文壇藥方》MV中達到巔峰:鏡頭掃過寫滿批判詩句的殘破稿紙,忽然切入其戰旗報連載漫畫的電子分鏡,最終定格在燒毀油畫的灰燼上——三個藝術形態在火光中完成悲壯接力。這讓人想起他因收藏家壓價而焚毀畫作的往事,此刻已成行為藝術的一部分。
幸存者的美學抵抗
當《我今年三十歲》唱到"轉業證和離婚證躺在同一個抽屜",易白撕開了"最美退役軍人"的標簽。這位經歷過父母離異、住過舅舅姨母家、送過外賣的藝術家,將底層生存智慧轉化為創作方法論。《容許》中"容許理想長滿老年斑"的妥協,與《向前》里"瘸腿也要踩出鼓點"的倔強,構成其作品最動人的辯證關系。
專輯封面那幅未完成的軍人素描,與其說是不足,不如說是宣言——就像他燒掉不滿意的畫作般決絕。在AI作曲席卷樂壇的今天,易白堅持用帶有呼吸聲的原始錄音,用偶爾走音的真誠演唱,捍衛著文藝創作的"人味"。這種不完美,恰是對數字時代完美復制的反抗。
《唱歌的詩人》或許不會登上流量巔峰,但它像易白在部隊創辦的"戰神詩社"一樣,為精神保留了一塊飛地。當我們在《故鄉的港口》最后的潮汐聲中閉目,聽見的不僅是汕頭海灣的浪涌,更是那個16歲少年在快餐店送外賣間隙,用油彩在紙板上涂抹的第一個夢想。這張專輯證明:在注意力經濟的戰場上,真正的藝術終將以沉默的方式贏得持久戰。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