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向東:跨界能手的水墨維度
□ 高嶺
陳向東
1963年出生于江蘇南通,中國美術家協會會員、美國版畫家協會(SAGA)會員、美國中國畫學會副會長、江蘇省中國畫學會常務理事、南通大學藝術學院校友會副會長、啟東版畫院原副院長。1997年起旅居美國紐約。
《一點蓮(六)》 水墨生宣 180cm×97cm
在中國傳統書畫藝壇,筆墨、技法、樣式和媒介的“一招鮮”,成為無數人終身追求恪守并引以為豪的目標。與所謂師承、天賦、才情、人品一樣,這成為在圈內互認和自認“大師”的基本依憑。這也是許多以“水墨畫變革”為己任的藝術家所詬病的要處。我注意到一種突出的現象:改革開放四十多年來,所有在努力擺脫傳統書畫窠臼方面有所建樹并冠“水墨畫”之名以區分的藝術家,往往都是出于不滿足、不自閉于這樣的“一招鮮”,有著一顆兼容并蓄各國藝術之特點優長的好奇心。
《靜觀天下(二)》 水印版畫 42cm×74cm
陳向東,比出自傳統水墨之變的藝術家更有令人刮目之處。他出生于“據江海之會、扼南北之喉”的江蘇南通,凸顯出南北文化兼而有之的南風北韻。
陳向東于20世紀80年代在家鄉南通大學藝術學院畢業,后在南京藝術學院研修版畫,以水印木刻而聞名。在追求明朗清晰、蒼勁淳厚的肌理印味,與朦朧淡雅、水色迷離的煙雨意境的過程中,他養成了致廣大而入精微的創作習慣,有了如何憑借媒介材料將物象、意象相互轉換成形象的意識。
《越 No.1》 水墨生宣 122cm×181cm
旅美25年里,他跨界到瓷器藝術和水墨藝術方面潛心研磨,創作的作品新穎度之高,令人驚訝。用跨界高手來稱謂他、贊譽他,毫不為過。木刻版畫、瓷器繪畫、紙本設色,這三項原本被無數人各自封閉經營、獨善其美的媒介類型,被他大跨度地跨越和打通,在不同的媒材介質上,呈現出其特有的品性特征。
《步步蓮花(三)》 高溫釉下青花
他的彩繪瓷器,形制在限定中求變化,形象在圍合中求舒展,色彩在反向中求還原,延續了他在木刻版畫創作過程中的縝密構思、精細制作、正反轉換的工作模式。世間最平凡的泥土,就像世間最多見的樹木一樣,經過陳向東的雙手,擁有了精彩別樣的詩意。對太湖石和夏日蓮這兩大類題材的反復表現,成就了他自身藝術特性的鞏固與傳播。與其他藝術家在瓷器泥胎上偏好輕巧點線與色塊勾連的幾何式圖案,或一味運筆灑脫以求風云際會式意象不同的是,陳向東竟能在不同平面、弧面的泥胎上,描繪并燒制出富有寫實狀物情趣和侘寂內斂意境的盛夏荷葉和園中瘦石,顯示出其高難度的寫實功力和陶瓷燒制技術。其滿鋪展開的茵茵葉蓬,繁茂勃勃,充滿了觸手可及的質感;其曲扎疊起的高溫釉下青花奇石,陰陽正反轉合,明暗形體起伏,同樣森然莊嚴,寫實性極強。即便是他創制的其他花草瓷器,也同樣讓綠葉厚實、花蕊奪目,灼灼而立,令人過目難忘。
《狩獵圖》 高溫釉下釉里紅、青花 2017年
如果說木刻版畫的精工細致和復雜程序,與瓷坯的釉色描繪和窯變燒制一樣需要耐心的話,那么,陳向東在紙本水墨上的創作,就更在心與物的關系上接近傳統文脈,也更加自由和全面地展現出他對傳統關鍵媒材在表現能力上的推進。他把水印木刻中對水性的理解和運用技術大膽地轉換到對生宣中水與墨的控制中,從而令人嘆服地展現出一種傳統筆墨技法在宣紙上難以達到的墨形、墨色、墨質的穩定性。這意味著傳統的筆墨經過他借自水印版畫的“獨門絕技”,竟然在難以控制的宣紙上能像西方油畫那樣塑形敷體,營造三維透視的畫面效果。
《盛世荷風》 水墨生宣 180cm×500cm
他的《愛蓮(一)》(水墨生宣,2017年),以零距離切入的透視方式,用仰角表現出闊大荷葉悠然自在的狀態。而借鑒自水印木刻的運水法,在生宣上讓墨在運動中迸發出留光敷形的獨特畫面效果,極大地滿足了當代觀眾對水墨畫圖真狀物新的審美要求。在《愛蓮(二)》(水墨生宣,2017年)中,他把創作的視點從畫面中拉出,以站在畫面之外的創作者視角來表現池塘荷葉的幾重“之”字形排列姿態,畫面富有扶搖而上的節奏,加上對荷葉紋理筋脈的灑脫且寫實性極強的筆墨描繪,一幅中西審美趣味完美合璧的佳作躍然而出。陳向東獨特的以水運墨方式,既還原客觀物理現實,又保有東方審美意境,這在巨幅畫作《盛世荷風》(水墨生宣,2018年)上得到了強有力的驗證。這幅橫篇巨制,雖然采取了前景近景遠景的縱向透視法,但橫向的景物展開和遠景天際交匯處的廣袤無垠,又修正了觀看者視點的局限性。整個畫面厚實卻不封閉,茂密又還疏松。它有西畫的逼真,更有中國畫的神韻。能夠將水墨控制和使用得如此精準而又怡然,且小至咫尺,大至數丈,非有法者不敢為,非有識者不可為。
《太湖石(七)》 水墨生宣 180cm×291cm
陳向東近期對水墨的探索,走出了對自然景物的再現式表達,走向了意象式表現。由水印木刻版畫得來的對水與顏料的理解與使用方法,讓陳向東在紙上的狀物圖真形成了自己的水墨印跡特色。現在,他開始讓水墨不再刻意去再現什么,而是自我生長。
《生生不息(三)》高溫釉中彩 2017年
“因為畫本身有它自己生命存在的意義。我希望隨心所欲讓墨在宣紙上自然呈現。”陳向東認為。他近期的新作不再把自然當成一個對象性的存在來再現或者描繪,而是對宏觀自然和微觀自然的內在生命律動的整體把握,它們根源于對自然的理解,根源于對自然之貌相背后所有可見和不可見的物之場域的體認。這是對萬物生命動感和能量的意象式表現。這些畫作依然保持著與自然在意象上的互動和分享性,留有自然物象生動的影子和溫度,而不是純然、截然的抽象。
《生生不息(一)》 溫釉下青花 2018年
我常說,不以讓人看懂了什么為主,而以讓人感覺到了什么為主,這樣的作品離心靈最近,離形而下的物性和形象最遠——它是形而上的,是關于世界可能是什么和應該是什么的精神圖景,雖然保留著對自然物象的意象性捕捉,但體現的卻是對宇宙生命律動的完整自然的憧憬。陳向東長居美國,自然有著更加開闊的文化視野,他在新作上頻繁使用的隨意飛揚的色線,以四兩撥千斤的點睛妙手,傳遞出當代一位穿梭于中西文化之間的藝術家努力融合在地文化與母文化的心胸。我相信,他的這批新作,超越具體的形象、特定的物性和狹隘的地域性,更易于被不同文化背景、不同種族和不同信仰的人們所接受。他大膽又輕松地用一根彩色的線,把水墨畫創作的維度牽引到了國際的視野中。
《靈山行旅圖》 高溫釉下青花 2017年
(作者系著名藝術批評家、理論家、策展人,中央美術學院美術理論博士,北京大學美學碩士、哲學學士,天津美術學院教授。)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