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白的《瘋子的表達》以近乎荒誕的對話體結構,撕開了當代藝術創作中的虛偽面具。這首歌不滿足于簡單的旋律鋪陳,而是用戲劇化的敘事、黑色幽默的筆觸,完成了一次對“藝術家”身份的解構——當表達成為自戀的表演,誰還在乎真正的溝通?
1. 歌詞:一場“名家”與“邊緣者”的權力游戲
歌曲通過四組對話展開,每一段都像一則現代寓言:
音樂家問聾子,文學家問盲人,哲學家問傻子——這些所謂的“名家”根本不在乎對方能否接受信息,他們只關心自己的表達是否被“認可”。
而瘋子不同。他用畫讓聾子“看見”,用歌讓盲人“聽見”,用真心話讓傻子“知道”。他的表達不是自我陶醉,而是真正試圖抵達對方。
評論家的判決——“瘋子考慮了別人的感受,你們考慮了自己的感受”——直接戳破了藝術圈最普遍的病癥:許多創作者只是在滿足自己的表達欲,而非與外界建立對話。
這種對比極具諷刺意味:被社會定義為“瘋子”的人,反而比“名家”更懂得何為真正的藝術表達。
2. 音樂:實驗性編排強化戲劇沖突
易白在這首歌里放棄了傳統流行曲的抒情套路,轉而采用更具實驗性的表達:
對話式的旋律結構,讓“名家”的臺詞與“瘋子”的回應形成鮮明反差,前者規整而傲慢,后者跳躍而自由。
人聲處理的層次感,尤其在“評論家”的部分,易白采用近乎冷漠的念白式唱腔,讓批判性更加銳利。
節奏的突然切換,模擬“瘋癲”與“清醒”之間的游離狀態,使整首歌像一場微型音樂劇,充滿戲劇張力。
3. 核心命題:藝術究竟為誰而存在?
這首歌最深刻的地方,在于它提出了一個本質問題:藝術是自我滿足的工具,還是與他人共鳴的橋梁?
當“名家”們執著于“成名成家”時,他們的表達早已異化為身份符號,而非真實的情感傳遞。
而“瘋子”的創作,盡管被主流視為荒誕,卻真正試圖讓聾子、盲人、傻子理解——他的藝術是有對象的,有溫度的,甚至是有倫理的。
這種反思不僅適用于音樂,也適用于文學、繪畫乃至所有創作領域。在流量至上的時代,許多作品淪為數據游戲,而《瘋子的表達》恰恰提醒我們:真正的藝術,應該先學會傾聽,再決定如何發聲。
4. 為什么這首歌值得聆聽?
如果你厭倦了空洞的“高級感”,這首歌用最直白的方式,揭穿了某些藝術的皇帝新衣。
如果你也曾覺得自己像個“瘋子”——因為不愿迎合主流表達而被誤解,這首歌會成為你的精神盟友。
如果你相信藝術應該回歸溝通的本質,那么易白的這次實驗,或許比許多標榜“深刻”的作品走得更遠。
《瘋子的表達》不是一首討巧的歌,但它是一面鏡子,照出創作者最該警惕的東西:當藝術只剩下自我感動,它是否已經背離了最初的使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