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i,我是胖胖。
不得不說,現在的職場,有些人一旦屁股下坐了個“崗位”,就立刻以為自己自命青天,只要有一丁點權限,就開始拎不清,講話就不帶標點,出手就不講人話。
身在塵埃不自知,妄想世人皆仰視,說的正是這種人。
7月11日,正在新聞發布了一則報道:
上海的朱女士在某招聘軟件上投遞簡歷后,和一家公司的人事對接,想了解一些基本待遇情況,比如是否雙休,這是再正常不過的一個問題。
可她沒想到,換來的不是解答,而是一頓侮辱:
對方嘲諷她“像豬一樣天天睡覺”,羞辱她不是985/211,甚至出口詛咒“祝你一輩子找不到工作”“嫁不出去”。
一個堂堂招聘崗位的工作人員,對一個求職者進行如此粗鄙的人身攻擊,還夾帶著學歷歧視、性別歧視、就業歧視,令人瞠目。
朱女士第一時間選擇了平臺舉報。
但在輿論發酵前,公司方面的回應卻是:“我不知道,也沒有義務告訴你?!?/p>
直到事件上了熱搜,成為全民關注話題后,這才換來了“第一時間勸退”的措辭,并配上了標準模板式的企業公關聲明,什么“深感歉意”“優化流程”“加強培訓”“依法依規”“保留追責權利”……
有意思的是,這份聲明最后還不忘加上一句:“對于惡意編造、傳播不實信息的行為,我們保留追究法律責任的權利。”
這事,就挺可笑的。
整個新聞從頭到尾,我們看到的,是一種典型的“管理失序”:
招聘權力下放到了沒有職業素養的人手里,而公司在第一時間不是站出來承擔,而是先推卸、后冷處理,直到輿情壓頂才出來“致歉”。
那問題來了,HR到底是誰的代表?
在現實操作中,他們是公司的門面,是企業對外的第一形象。
但在許多人的親身經歷中,HR卻常常變成了職場傲慢的體現者。
他們掌握著篩選、溝通、邀約、定薪等諸多環節的“權限”,但其中有多少人真的理解“職業道德”四個字?
有多少人知道,一個求職者,不是一個等待審判的犯人,而是一個和你一樣為生活奔波的人?
朱女士不過是問了一句“雙休”,結果引來一場語義屠殺。
那些話句句如寒風般刺骨,既暴露了說話者的素質,也映射了一個更大的問題:
在某些平臺、某些公司里,招聘流程的鏈條已經徹底失衡。
一個HR能否罵人、羞辱人,取決于誰給了他這份“膽子”。
而公司有沒有第一時間處理、有沒有定期審查招聘溝通內容、有沒有對外溝通的最低規范,才是問題的根本。
當一個公司面對公眾時可以輕描淡寫“我們已經處理”,而面對媒體時卻能說出“我沒有義務告訴你”這種話,那就說明,他們還沒有意識到自己面臨的輿論風險,也不真正理解一個職場系統的“信用鏈條”意味著什么。
辱罵一個求職者,不只是HR情緒失控那么簡單,那是一次“公司授權結構”的漏洞,是企業文化的鏡像。
而公眾之所以憤怒,是因為那種居高臨下的語言,不是偶發,而是常態;不是說錯了什么,而是他們根本沒覺得那樣說話有錯。
所以,“培訓”和“流程優化”當然重要,但更重要的是,別讓人覺得“你是被曝光后才懂禮貌”。
靠高學歷瞧不起人,因為對方問了個待遇就發飆,這是健康的職場環境嗎?
我想需要打一個問號。
求職是雙向選擇,尊重是最基本的禮儀。
一個人問雙休不過分,一個公司能否接住這句問話,才是對它“人本理念”的檢驗。
當然胖胖也相信,職場上大部分HR是認真的,是辛苦的,是希望做好本職工作的。
但也正因為如此,個別人惡心的行徑才更顯刺眼。
不能因為多數人都好,就忽視了極少數人對整個行業帶來的負面影響。
每一個在招聘環節中被羞辱的普通人,其實都在為沉默的大多數發聲。
問雙休這件事,被理解成“你不配”,是極其割裂的一幕?
HR不該在正常表達職業期待的過程中,被扣上“懶惰”的帽子,也不該因為沒有985的學歷,就被判定為“失敗者”,而這,應該成為一種健康職場生態中的共識。
請注意,胖胖這里說的是健康。
社會的正常運轉,從來不是靠羞辱弱者,而是靠互相尊重。
否則,像該公司的行徑一般,這不是擇優錄用,而是優越病。
而優越病的代價,是信譽,是人心,是輿論遲早反噬的那一刻。
招聘,不是施舍,是合作。
尊重,不是附加項,是該有起點。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