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主創團·筱恬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經落下帷幕,結果注定幾家歡喜幾家愁。
孩子考得好,固然值得慶賀;可要是考砸了,能夠保持淡定的父母又有幾人?
不久前在網上刷到一位媽媽的分享。她的兒子于四年前參加高考,第一天考語文時,寫作部分的答題卡忘涂了,致使27分白白丟掉!
得知這個晴天霹靂,這位媽媽當時心頭一緊,整個人都不好了。她的內心瞬間翻涌起很多怨念,想沖著兒子狠狠發泄。
但下一秒,看著同樣懊惱不已的兒子,她話到嘴邊又硬生生咽下了。她努力平復了一下心情,緩緩說道:
“沒事,我想著27分也許這次得不到,但是你為這27分付出的努力,在以后的生活中一定能找補回來!”
沒有指責,唯有安慰。這位媽媽的做法讓兒子深受鼓舞。后來,男孩進入大學后表現優異,當年高考失利的陰霾,也早已變得微不足道。
面對成長中的失誤,她用包容與淡定使兒子再次振作,甚至因此改變了其一生。
想到心理專家陳默的一句話:“母親的情緒越穩定,孩子心就越安,這個家就越和諧。”
父母的好情緒、好心態,就是孩子最大的底氣。
父母的情緒里
藏著孩子人生的走向
2020年浙江高考黑馬趙啟琛的故事,讓我無限感慨。
這個男生來自重點高中寧海中學。高中三年,他的成績并不突出,高一時甚至經常在班上考倒數第一。
誰曾想,最后的高考,他卻一鳴驚人,一舉拿下705的高分,被清華大學錄取。
如此勵志的逆襲經歷,讓所有人都深感意外。對此,趙啟琛自己總結到:
“堅持的信念很重要,但最重要的是我媽從來不因我的成績不理想而責罵我。在我迷茫失落的時候,她總是不斷鼓勵我,支持我。”
而趙媽媽在面對采訪時也說:“他(兒子)考砸了,就找我發發牢騷。我就安慰他,給他擁抱。就這樣一直寬慰一直寬慰,一天天就過去了。”
父母的鼓勵和安慰,是孩子最好的療愈良方。趙啟琛的成功看似偶然,背后卻是注定的。
情緒平和的家長、充滿正能量的家庭氛圍,正是他最穩定的大后方,給了他源源不斷的動力,后勁自然也更足。
然而在現實生活中,能做到如此的父母實屬難得。有更多的家長,情緒總是被孩子的成績和表現所左右,動不動就失控。
身邊就有一位媽媽,因為雞娃日益焦慮,情緒化嚴重,經常控制不住對孩子發脾氣。
她曾因為女兒不認真做作業,氣得拍桌子,把手拍到青紫;
也曾因為女兒默寫錯誤率高,一怒之下把孩子的默寫本撕了個稀爛。
最近一次,聽說小姑娘得了抽動癥,醫生診斷和精神緊張有關。
原來,這位媽媽的種種做法,讓她女兒背負了沉重的壓力,最終以軀體化的癥狀爆發出來。
都說父母的脾氣里藏著孩子的未來,的確如此。
事實上,孩子的表現正是大人心理狀態的投射。我們是什么脾氣,孩子就是什么命。
動不動就發火
大人為什么容易破防?
曾聽不少媽媽無奈的表示:“也知道大人應該控制情緒,可面對孩子有時實在是憋不住氣!”
是啊。我們明明事前提醒自己要心平氣和,可一到輔導作業時依然忍不住疾言厲色;明明告訴自己要足夠耐心,可看到孩子磨磨蹭蹭的樣子,還是不由得火冒三丈……
作為家長,道理都懂,但面對孩子那些瞬間上頭的時刻,壞脾氣就像脫韁的野馬。為什么會這樣?有心理專家總結了三方面原因:
1、失去掌控
在很多人的傳統觀念中,家長代表著權威,孩子就該言聽計從。一旦孩子有了自己的想法,開始不聽話,大人就會感覺自己的家長權威受到了挑戰。
對孩子失掉掌控,讓我們惱羞成怒。就像握著風箏線的人,習慣了風箏順著自己的力道起落,可一旦線軸突然不受控制,風箏往意想不到的方向飛,恐慌和煩躁便會瞬間涌上來。
我們怕孩子脫離預設的軌道,怕自己“管教不力”,更怕未來的不確定性——這種對失控的恐懼,最后往往化作了沖孩子發泄的怒火,卻忘了孩子本就不是任由擺布的風箏,他們有自己的翅膀。
2、期待落差
我們總在心里給孩子繪制了一張“理想藍圖”:主動好好學習、認真寫作業、成績名列前茅……可現實里,孩子磨蹭拖拉、粗心偷懶、考試翻車是常有的事。當大人的期待和現實相差太遠,心態就會失衡。那種“付出沒得到應有回報”的失望和不滿,就會發酵成憤怒。
3、情緒轉嫁
成年人的世界藏著太多壓力:工作的難題、生活的瑣碎、人際關系的煩惱……這些情緒像不斷充氣的氣球,卻找不到合適的出口。這時候,孩子的一點小過錯,就能成為我們破防的導火索。
正如心理學上的“踢貓效應”,我們對著孩子發火,看似是因為他們做錯事,其實是把別處受的委屈、憋的火氣,一股腦轉嫁到了最好拿捏、最不會反抗的孩子身上。
叔本華曾說:“事物的本身并不影響人,人們只受對事物看法的影響。”
可見,所有的怒火其實源自大人本身的心結和狀態。這些根源看清了,我們也就能更加平和冷靜地面對孩子。
大人脾氣變好的關鍵
是解決自己的能量危機
美國心理學教授大衛?霍金斯曾提出過一個“能量層級論”。
根據這一理論,憤怒、焦慮都屬于拖垮人的低頻能量。當家長自身能量不足時,就像手機只剩1%電量,一點小事都能觸發“情緒關機”——孩子磨蹭兩句就炸毛,作業錯一題就焦慮……
與此同時,低能量狀態還會影響家長的認知和判斷,最終致使我們撐不起教育里的任何波瀾。
這種情況就像滾雪球,家長被負面情緒耗光精力,只能靠發火“應急”,可越發火能量就越空,下次更難穩住,最后便會陷入“失控-后悔-更失控”的惡性循環,連帶著孩子也被這股低能量拖著往下沉。
說到底,大人情緒崩不住,往往是自己的能量“續航”不夠了。
心理學家溫尼科特有句名言:“先有能量后有愛,愛才能變成營養。”
要想讓自己擺脫能量危機,在養育中保持情緒穩定、心態平和,給孩子更多愛的滋養,下面幾個方法供大家參考:
1、允許合理發泄
前陣子,在一個家長群里看到有媽媽發問:“當被孩子氣到時,大家是怎么排遣情緒的呢?”
沒想到,這個話題引發了大家熱烈的討論,老母親們紛紛獻計獻策,總結出了很多方法。比如:
進行跑步瑜伽跳操等運動,讓自己出一身汗;
找閨蜜逛街聚餐做SPA,互相提供情緒價值;
找個沒人的地方大喊或大哭一場;
冥想、曬太陽或好好睡一覺,補足精氣神;
找隊友吐槽發牢騷……
弗洛伊德曾說:“未被表達的情緒永遠不會消失,它們只是被活埋了,有朝一日會以更丑惡的方式爆發出來。”
對于負面情緒,我們越是回避或壓抑,它就越是如影隨形,甚至會在心底扎根、積累。
因此,與其讓它發酵成更大的麻煩,不如找個舒服的法子把它“倒”出去。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和壞情緒徹底和解。
2、減少內耗
記得女兒剛上小學那會兒,我雞娃心切,加過很多打卡群。沒多久,我就被群里的氛圍驚到了。
那些媽媽一個比一個會教育,曬出的學習計劃表密密麻麻。而她們的娃更是一個比一個厲害:幼兒園就考過了KET,二年級就學完了小學數學,各種比賽拿獎拿到手軟……
天天受這些信息的狂轟濫炸,我內心難免焦慮,忍不住趕緊學著別人的樣子給娃加碼,一心想讓女兒跟上那些牛娃的節奏。
然而,我給到的這份壓力卻讓女兒日益抵觸。每次要求她做那些課外作業時,她總是不情不愿地討價還價,有好幾次甚至公然哭鬧:“我就是不想做!”
女兒的態度讓我特別生氣。那段時間,我的脾氣尤其差,沖孩子發了好多次火。
后來,孩子爸爸的一番話點醒了我。他說:“你為什么要被群里的信息牽著鼻子走呢?適合別人家孩子的,未必就適合我們啊!”
我這才意識到,自己是被外界的焦慮裹挾著,不斷內耗,擾亂了心神。
那些看似光鮮的“牛娃”路徑就像根鞭子,抽得我只顧著焦慮和催促,完全沒看到孩子的抗拒和痛苦,把親子間的耐心和溫情都磨沒了。
退群后,世界頓時清靜了,一切又恢復了正常。
這段經歷讓我深刻體會到,學會屏蔽外界干擾,減少攀比,遠離過度雞娃家長圈,對實現“母慈子孝”至關重要。
3、提高養育認知
育兒專家王人平有句話很有道理:“左右我們情緒的,不是孩子的行為,而是我們對孩子行為的認知和評價。改變認知,即可改變情緒。”
換句話說,提升我們的教育理念,能夠透過現象看本質,及時找出孩子真正的需求,不僅能高效解決親子問題,更是避免我們自己情緒失控的關鍵所在。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