撰文 | 烏其多
審校 | 河邊的卡西莫多
最近小紅書上有人發帖如下:
(圖片來源:小紅書up主法斗五花妹妹,已獲作者授權)
該貼引發數百萬人圍觀,評論區紛紛求手機壁紙,也有不少美術生在祈禱千萬別被老師看見,以免當做寫生素材。無論是當壁紙還是當素材,只因李太美。
不過,還有比李子更美的,那就是銀杏“果”(銀杏屬于裸子植物,嚴格來說沒果實):
銀杏入水前(圖片來源:網絡)
銀杏入水后:銀杏之名,確實不白叫(圖片來源:網絡)
除了銀杏果,銀杏葉子灑上水后,顏值也不輸荷葉滾珠:
(圖片來源:atlasofscience)
李子、銀杏果、銀杏葉的外皮上,均有沉積蠟質結構 ,遇水出奇跡的原因就源于該結構所體現出的拒水性,也就是超疏水效應。
超疏水性果實還有一個經典的案例是藍莓,植物界藍色果實的植物很少,藍莓也是因為表皮結構才呈現出藍色的。
地球生物體作為“固體”,時刻與氣態、液態環境發生著物理相互作用,其中超疏水效應屬于很常見的現象——我們星球上存在著大約2.5億平方千米的超疏水植物表面。除了植物外,很多動物也很好利用了這一原理,用兩種生活在水里的昆蟲舉例:
主要在水面活動的水黽(屬于黽蝽科),之所以能輕盈穿過水面,而不被表面張力困住,除了靠其迷人大長腿外,還需要超疏水性“腿毛”加持:
(圖片來源:Bing)
而需要潛入水下捕食的劃蝽(屬于劃蝽科)全身布滿超疏水的毛,在水中不僅自帶美顏,更重要的是形成的氣膜就相當于自帶氧氣包,可以很好輔助呼吸:
(圖片來源:Bing)
啥是超疏水效應?
眾所周知,水和油互不相溶。
看起來似乎是水排斥油,但實際上油分子和水分子之間實際上是相互吸引的,只不過這種吸引力遠不如水分子之間的氫鍵網絡作用力強。
一個水分子最多能通過氫鍵與四個水分子鏈接(圖片來源:Bing)
我們可以理解為,水分子和水分子為了在一起玩,“排擠”油分子,迫使油分子聚集到一塊。這種由水引發的油分子之間的吸引力被稱為疏水相互作用。
至于疏水程度,是由液體-蒸汽界面與固體表面之間形成的接觸角決定。接觸角大于 150° 的表面,就被稱為超疏水表面。
從左到右按照接觸角可劃分為:超親水性、親水性、疏水性、超疏水性(圖片來源:mdpi.com)
日常生活中,我們經常會看到水滴在煎鍋上滾動,其實也是利用了疏水性涂層,其中最經典的材料是特氟龍(Teflon)。特氟龍的接觸角約為 105°,離很多動植物表皮的疏水能力還是有差距的。
特氟龍是實現鍋“不沾”的一種經典材料(圖片來源:mdpi.com)
在自然界,植物主要是通過兩種方式來實現超疏水性,一種是本文開頭,李子葡萄銀杏等外種皮上脂肪酸的衍生物——也就是蠟質結構,還有一種是毛發狀結構:
荷葉表面的凸起結構(圖片來源:mdpi.com)
疏水性為什么導致水中果變透明甚至發光?
至于李子、葡萄等放入水中變透明,其實屬于經典的物理光學游戲:
這些果子表面布滿了蠟質結構或者微小突起,疏水效應又導致水被迫“架”在了這些小結構的頂端。這樣一來,在水的下方和果子真實的表皮上方之間,就困住了一層非常薄的空氣。
植物表皮示意圖(圖片來源:mdpi.com)
當光穿過水達到這層空氣時,涉及一個基本概念——折射率,折射率就是衡量光線穿過某種物質時“彎曲程度”的指標。
空氣的折射率非常低(接近1),而水的折射率約1.33,高于空氣。因為折射率差別很大,光線在這個水-空氣的界面上會再次折射,同時,空氣層本身的厚度和結構會導致光線發生散射。
這種在水-空氣界面發生的綜合效果,覆蓋了果子表皮本身的顏色。最終進入我們眼睛的,主要就是各種波長的白光,看起來就像一層均勻、閃亮的銀白色或灰白色薄膜覆蓋在果子表面。
銀杏為啥顯得特別銀亮?
銀杏葉和銀杏果外表皮脂類的濃度很高,也就是特別“油”,這會導致其蠟質層上的結晶體呈管狀疊加狀態。
銀杏表皮蠟質晶體(圖片來源:知網《銀杏葉表皮特征及其氣孔發育》陳立群)
這種緊密排列的晶體結構,比普通果實的絨毛或顆粒狀蠟晶更規則、密度更高,能鎖住更厚的空氣層。其平整晶體表面像微型鏡片,疊加光干涉效應,增強藍紫光反射,就會形成冷調銀光。
銀杏作為現存最古老的樹種之一,經常被稱為“活化石”。其超疏水性或許是其祖先在侏羅紀氣候影響下,演化出的一種持續適應性狀。
最早的銀杏類植物出現于二疊紀(圖片來源:Bing)
參考資料
[1]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417491a
[2]https://naturesraincoats.com/hydrophobic-and-superhydrophobic-surfaces/
[3]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81650334_Plant_cuticular_waxes_A_review_on_functions_composition_biosyntheses_mechanism_and_transportation
[4]https://www.mdpi.com/2079-4991/12/1/44
將“把科學帶回家”
不錯過每條有趣科學推文!
原創文章版權歸微信公眾號
“把科學帶回家”所有
轉載請聯系:bd@wanwuweb.com
凡本公眾號轉載、引用的文章 、圖片、音頻、視頻文件等資料的版權歸版權所有人所有,因此產生相關后果,由版權所有人、原始發布者和內容提供者承擔,如有侵權請聯系刪除。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