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14日),河南多地氣溫沖破40℃,省、市兩級氣象臺相繼拉響最高級別的高溫紅色預警。據省氣象臺數據,當天全省共發布128條高溫預警,71個縣市氣溫高于40℃。
記者了解到,目前已有市民因熱射病(重度中暑)而就醫。而這場來勢洶洶的熱浪今天(15日)不僅仍將持續,更將達到一個新的高度!
當預報里的40℃與致命的熱射病同時出現,我們必須搞清楚:預報溫度和我們體感上的“炙烤”模式,差異究竟從何而來?最高級別的高溫紅色預警,又是如何被觸發的?記者帶您一探究竟。
高溫“連擊”持續
今日局地仍將沖擊40℃+
正如預報所示,昨日(7月14日),我省大范圍地區經歷了酷熱天氣,鄭州、新鄉、焦作等地氣溫紛紛突破40℃大關,河南省氣象臺也于當日中午12時果斷將預警升級為紅色。
根據省氣象臺最新預報,今天(15日),這股熱浪絲毫沒有退卻的意思。黃河以北和洛陽北部、鄭州、開封、商丘西部、許昌、周口北部、漯河北部等地,最高氣溫仍將升至40℃以上。 而到了明天(16日),高溫重心將稍向南移動,影響黃河以南地區。氣象部門提醒,本輪高溫過程影響范圍廣、持續時間長,公眾需做好長期防暑的準備。
紅色預警咋來的?
省、市標準各有側重
“紅色預警”是最高級別的高溫信號,它究竟意味著什么?
記者了解到,省級紅色預警的啟動門檻極高,它考量的是全省范圍的極端性,要求未來48小時內全省有60個以上縣(市、區)最高氣溫連續升至40℃以上,是一個代表著全省進入高溫應急狀態的綜合指令。
那么,具體到我們生活的城市,比如鄭州,紅色預警又是如何被觸發的呢?
記者從鄭州市氣象臺了解到,根據《氣象災害預警信號發布與傳播辦法》,其在14日發布的紅色預警明確指出:當主城區、航空港區、上街區等區域未來24小時內最高氣溫達到或超過40℃時,即滿足發布條件。 這意味著,只要預報市區將突破40℃,就必須拉響警報,為市民提供最直接、最及時的防護指引。
預報40℃,為何體感近50℃?
每年酷暑,總有人感覺天氣預報“不準”,覺得實際感受比預報的要熱得多。對此,氣象專家向記者明確表示,這并非預報不準,而是我們混淆了幾個不同的“溫度”概念。
天氣預報里的溫度,故事要從一個安放在草坪上的白色百葉箱說起。按照世界氣象組織的統一規定,官方氣溫必須在這個離地1.5米、通風良好且曬不到太陽的箱子里測出來。這樣做是為了保證全球的氣溫數據有一個統一的“標尺”,可以相互比較。
中國氣象局公共氣象服務中心氣象服務首席專家朱定真就說:“預報員的考核與預報準確率直接掛鉤,預報38℃,實況超過40℃,是要扣分的。”所以,瞞報高溫的情況是不存在的。
但問題是,我們并不生活在涼爽通風的百葉箱里。我們走在城市的水泥路和柏油路上,這些路面在烈日下瘋狂吸熱,溫度輕松躥到60℃甚至70℃。周圍的高樓大廈阻擋了風,又反射著熱量。這種“城市熱島效應”,據專家測算,通常會讓市中心的實際氣溫比郊外氣象站的預報值高出1℃到2℃。
預報溫度≠體感溫度
朱定真解釋,我們常說的每個人最真實的是“體感溫度”,但它是個非常個人化的東西。比如空氣濕度對體感溫度影響巨大,就像蒸桑拿,同樣的高溫,濕蒸遠比干蒸讓人難受。
當氣溫33℃、但空氣濕度高達80%時,人體的悶熱感可能比干燥天氣下的35℃還要強烈。除此之外,有沒有風吹、是否正被太陽直曬、甚至穿了深色還是淺色的衣服,都會直接改變你感受到的熱度。
中國氣象服務協會會長、中國氣象局原副局長許小峰認為,未來推廣“體感溫度預報”會更科學,更能滿足公眾需求。
但在統一標準建立之前,我們看到的官方預報仍將是那個最嚴謹、最具代表性的“百葉箱溫度”。
來 源:大河報·豫視頻記者 張陽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