應對高溫“烤”驗,需及時送上政策清風,以精細化服務,為所有勞動者切實降溫
入伏在即,高溫持續。蒸籠模式下,體感似乎比預報更熱,有網友懷疑高溫預報會不會“刻意壓低數值”?相關話題沖上熱搜。
據報道,中國氣象局氣象宣傳與科普中心特聘專家朱定真回應稱:“氣象工作者不會有意將氣溫報高或報低,我們也會對預報員的預測進行評分,預報38℃但實際氣溫達到40℃以上,預報員是不得分的。”
↑7月14日,南京桑拿天回歸,街頭出行的市民或打傘或全副武裝。圖據視覺中國
有這種偏差其實是因為判斷標準不同。氣象部門發布的溫度,源于世界氣象組織的規范標準,即從離地1.5米的開闊通風草坪上百葉箱內溫度計所測的溫度。體感溫度則是氣溫疊加多種因素后的主觀感受,受地區濕度、風速、體質、年齡等綜合影響。俗話說心靜自然涼,也說明體感千人千面,心情也是因素之一。
當然,從科普層面回應是容易的,但這或許并不能避免一到極端高溫天,網友老是揪著問是否“故意不報40℃”。這意味著科普之后還需通過公開和對話,進一步消除疑慮、修復信任。全民麥克風時代,隨手拍、“網友曝”成為網絡議事的重要途徑,一張圖、一段視頻發酵后,媒體介入、官方回應,開始變得越來越常見。如空氣質量一樣,溫度高低影響每一個人,高溫疑問自然容易成為關注焦點。
故而在相關專家進行科普后,還需關注廣大群眾反饋。根據相關新聞的留言區來看,人們想問的可能還有“然后呢”?除了對氣溫值高低的討論外,高溫下勞動者權益保障是否落實到位,也值得深入探討。更進一步,在極端高溫越來越常見的現實語境下,制度性降溫的基本權益保障還需及時跟進。
氣溫不可控,配套的防暑降溫措施,保障勞動者權益,就是體現城市治理和公共服務細節與溫情的地方了。畢竟,全球范圍內極端高溫頻發,許多地方極值一再被刷新。當高溫成為常態,它的影響是全局性和系統性的,公共應對不可遲滯、失序。比如,今年華北、東北地區高校裝空調成為熱門話題,正說明應對氣候變化是剛需,老辦法應付不了新問題。
說到底,應對高溫“烤”驗,需及時送上政策清風,以精細化服務,為所有勞動者切實降溫。比如,氣象部門可以在體感溫度及1℃溫差的影響上精細化播報,或聯合發布健康風險預警提示;勞動監管和相關執法部門工作也可細化落實《防暑降溫措施管理辦法》,要求落實用人單位主體責任,執行高溫作業時間規定,足額發放高溫津貼。環衛、建筑、快遞外賣等行業是否落實到位,需動態精準監控。若因高溫作業中暑申請工傷的,不妨給予便利。
唯有現實權益保障到位,氣溫預報才能還原為單純的科學問題。高溫還在持續,消除公眾的預報質疑,就在于不打折扣地落實,以制度性為勞動者降溫避暑,提供人性化服務保障。
紅星新聞特約評論員 李曉亮
編輯 汪垠濤
紅星評論投稿郵箱:hxpl2020@qq.com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