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不應有障礙
文/暖雪
“閱讀不應有障礙,交流本可有千種方式。”
看到這句話,我想大多數人都會心生疑問:“閱讀不是一件享受的事情嗎?怎么會存在障礙呢?”確實,無論是在寧靜的清晨、溫暖的午后,還是在閑暇的傍晚,捧著一本好書窩在柔軟的沙發上,讓靈魂跟隨書中的文字沉浸在墨香的世界,這無疑是一種精神上的享受。
然而,并非所有人都能如此輕松地擁抱閱讀。也有一部分人,因患有閱讀困難癥、文化水平受限,或者受到身體障礙(如視力障礙、聽力障礙等)的影響,在閱讀時會存在不同程度的困難。
今年5月21日全國助殘日,我有幸參加了重慶市“見字如面”融合讀書會第五期活動。這是一場多元融合的讀書會,活動現場熱鬧非凡,不同年齡、不同背景的人齊聚一堂,只因對閱讀有著共同的熱愛。
活動間隙,有工作人員走過來詢問我,拋出了一個發人深思的問題:“聾人朋友打字時常出現語序顛倒、語句不通的情況,該如何糾正?”我當即回答:“可以多看書。”在我看來,閱讀是提升語言能力最自然、最有效的方式,通過不斷接觸規范的文字表達,或許能幫助聾人改善語言組織能力。
但是緊接著,工作人員又提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可聾人認識的字有限,理解能力差,看書容易失去耐心,這又該怎么辦呢?”這個問題讓我一時語塞。是啊,對于一直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聾人朋友來說,他們在閱讀道路上面臨的障礙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復雜。與我這個中途失聰者不同,多數聾人由于聽力障礙,在學習文字和理解內容方面存在一定的困難。識字量少、手語語法習慣以及抽象思維能力弱等因素,使他們往往難以真正融入閱讀的氛圍。短暫的思索后,我才緩緩回答道:“這就需要創造一個無障礙的閱讀環境,讓大家在輕松、愉快的氛圍里一起學習。”
這大概就是“見字如面”融合讀書會的意義所在。它不僅是一場讀書活動,更是一座連接不同群體的橋梁,讓聾人朋友也能有機會參與閱讀這件充滿樂趣的事情。我已經參加了兩場“見字如面”融合讀書會活動,最讓我感動的是現場的無障礙服務做得特別好。在這里,口語、手語、字幕完美地融合在了一起,不管是聽力正常的聽人,還是需要看手語或輔助字幕的聾人,都可以在活動中找到適合自己的參與方式,沉浸在溫馨的活動氛圍中。
讓我印象深刻的是,在書籍分享環節,聾人朋友們鼓起勇氣上臺,在大家的注視下,用靈活的雙手興奮地分享著對某本書的喜愛。盡管他們有些緊張,但是那明亮的雙眼、眉飛色舞的神情無一不在展現著對閱讀的熱愛。
閱讀于我而言,不僅是跨越障礙的方式,更是與命運和解的途徑。11歲那年,一夜之間,曾經熟悉的所有聲音都變得模糊不清了,老師上課的講課聲、同學們的歡笑聲、媽媽的嘮叨聲,都變成了一個個難以辨別的音節。在那些灰暗的日子里,沒有人能明白我遭遇了多大的打擊,也沒有人把我從黑暗的深淵里拉出來。是書,拯救了我,為我打開了另外一扇窗。一個人在家的時候,我喜歡放空自己,拿起書一坐就是一整天,白雪公主的堅韌、丑小鴨的蛻變,這些故事在我的世界里點亮了一盞燈。從那時起,書就成了我最親近的朋友,帶我穿梭古今,也讓我在孤獨中找到了精神的寄托。
涪陵殘疾人作家胡云昌說:“文學對于殘疾人的意義是‘在文字中尋找生命的支點’。”而在我看來,閱讀對于聾人的意義則是,在書頁間打撈靈魂的碎片。還記得“見字如面”第五期融合讀書會上,重慶市殘聯信息中心莫丹老師給我們分享了莫言的《不被大風刮倒》一書。她講到書里有這樣一句話——“一個人可以被生活打敗,但不能被生活打倒”。這句話一出來,就讓我們靈魂為之一震,讓我們擁有了坦然面對風雨人生的勇氣。
閱讀,理應是全民的閱讀。不管身體是否存在障礙,不管使用何種交流語言,每個人都可以在書香中汲取前行的力量。
作者簡介:暖雪,本名馬自芳,大足區作協會員,作品散見于雜志、公眾號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