針對大同“環衛工4小時翻8噸垃圾找兒童手表”的爭議,《人民日報》采訪了大同城管局副局長肖志剛。
肖志剛答復記者“以后遇到市民求助的事情還是會做”。
肖志剛還表示,不僅會獎勵這次事件中的兩名環衛工,還會設立“助人為樂”基金,常態化獎勵樂于助人的員工。
媒體報道
大同市新城環境公司清潔部部長溫東向記者透露了兩個信息:一是當時垃圾已經轉運到室內,不存在室外暴曬的情況。二是盧女士有提出“實在找不到就別找了”,手表找到后,盧女士還發了微信紅包,環衛工沒要。
從大同市城管局負責人的回應來看,整個事件充滿人情味,每個人都自發獻出了應有的愛心,堪稱完美。
媒體報道
如此看來,網絡上關于這件事的爭議完全就是誤會,大家誤會了盧女士,誤會了城管局,甚至誤會了做出工作安排的負責人。
其實解鈴還須系鈴人,這個誤會一開始本不應該發生,還是我們的工作方式有欠缺造成的。
這件事本來是一件小事,大同城管局可能也只是想宣傳一下盧女士的通情達理和環衛工人的無私奉獻,弘揚社會正能量嘛,無可厚非。
本意是好的,可惜在宣傳時用力過猛,這是誤會產生的開始。
看看當初使用的標題:
媒體報道
乍一看似乎沒問題,很完美,但稿件編輯可能忘了換位思考。
站在發稿者的角度看的確沒問題,但站在讀者的角度就不一樣了,特別是身處底層的讀者。
“環衛工”、“8噸垃圾”、“4小時”、“高溫”等詞語足夠吸睛,也表明這是一項艱苦的任務。
這樣艱苦的工作誰來完成?環衛工。
于是,讀者的同情心被激發起來了,感覺環衛工很可憐,工資少、工作辛苦,隨意被增加工作量還可能拿不到獎勵。
媒體報道
大同城管局可能一開始也沒有搞懂網友們到底在質疑什么?所以在前期的回復中答非所問,好在后來明白了,并及時響應了網友關心的焦點。
實話實說,大同城管局的態度還是比較端正的,也承認工作還有瑕疵,表示將進一步完善工作方式,這點是值得肯定的。
這件事其實不是壞事,也是有很多好處的,比如給各行各業提了醒,要多關注那些身處一線的工人,工作可以安排,福利也要跟上。
其實只要應有的福利跟上了,大家也沒啥意見,畢竟一分勞動一分收獲嘛,多勞多得沒問題。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