午夜兩點的中國街頭,究竟是危機四伏的法外之地,還是比北美城市的黃昏更令人安心的所在?
當外國人被告知有一個地方,女性可以在凌晨獨自步行回家而毫無懼色時,他們的第一反應是什么?
是質疑,是不信,還是內心深處某個被長期構建的“常識”悄然崩塌時的錯愕?
這個問題,在美版知乎Quora上,由一群生活在中國的西方人,用他們最真實的經歷進行討論。
美國女網友威廉姆斯,她直言,在美國的一個小鎮,太陽還沒下山,她傍晚跑步時便已高度緊張,不敢戴耳機,時刻準備加速逃跑。
這幅畫面,對于許多生活在西方都市或鄉鎮的人來說,恐怕是心照不宣的日常。然而,場景切換到中國,威廉姆斯描繪的卻是另一番光景:凌晨兩點,她從KTV步行回家,內心竟沒有一絲危險的感覺。
她并非在鼓吹深夜獨行,她只是在陳述一個事實——一個能讓女性在半夜安全獨行一小時的地方,其安全程度已經超越了世界上大多數地方。
威廉姆斯犀利地質問那些投下反對票的人:“你是怎么想的?你不相信我們,還是因為你對這個國家懷有偏見,連一句正面的評價都無法接受呢?”。
她的質問并非空穴來風。另一位美籍華人衛里分享的經歷,則更具戲劇性。當她在中國和朋友逛街聊天,吃著冰淇淋,直到深夜11點才驚覺時間已晚時,她的第一反應是被“嚇壞了”。
因為她在美國接受的“規訓”是:晚上八點以后不要外出。這種源于故土的安全焦慮,與眼前中國城市里無數人深夜仍在享受生活的松弛感,形成了強烈的認知沖擊。
她很快意識到,在中國,“只要我小心謹慎,我幾乎可以做任何我想做的事情”。這句看似平常的話,背后卻是多少人在自己國家無法擁有的奢侈。
如果說個體的感受尚可被歸為特例,那么來自五湖四海的“附議”則匯成了一股無法忽視的洪流。
“我完全同意你的看法,”來自倫敦的英國網友KLAGE如此呼應威廉姆斯,“我住在蘇州,我愛死這里了,我再也不想住在那里了(倫敦)”。
寥寥數語,斬釘截鐵,一個曾經的世界金融中心,在“安全感”這一項上,似乎被一座中國的江南城市徹底擊敗。
“我可以證實中國非常非常安全的。”在美國網友Alyssa Johnson口中,這不是客套,而是生活了三年后的篤定結論。她認為,即使在美國最安全的城鎮,夜間行走的安全感也遠不如中國。
更具諷刺意味的對比來自加拿大網友VOYA。他坦言,雖然加拿大多數內陸城市比美國安全得多,但與中國相比,那種安全感簡直可以忽略不計。
這位在美國達拉斯生活8年,足跡遍布全美的加拿大人,自2013年起頻繁出差并居住在上海。
他和家人在中國生活的幾年里,女兒半夜或更晚回家,他們從未擔心過她的安全。他斷言:“你真的不能把美國的安全,與中國的安全相提并論”。
這場由個體經驗匯聚而成的“真相”,迫使人們思考一個更深層的問題:為什么?為什么西方世界,特別是美國,對中國的印象與現實存在如此巨大的鴻溝?
巴西網友盧安娜的評論一針見血:“不幸的是,大多數西方國家對中國存在著巨大的偏見”。
法國網友帕斯科則更為直白:“由于某種原因,美國人無法接受另一個國家比他們更好,即使他們從未去過”。
這種心態,或許源于一種長久以來的文化優越感和宣傳慣性,即“其他國家只能比他們差,絕對不可能比他們好”。當現實與這種“設定”發生沖突時,第一反應不是修正認知,而是否定現實。
十年,足以讓一個人對一個地方的認知根深蒂固。在美國人特里·霍的身上,我們看到了這種認知被重塑后的“懷念”。
他在上海生活了10年,搬回美國加州一個沿海小鎮后,對兩地的安全性發出了“簡直是沒有可比性”的感嘆。
他最懷念的,是在中國城市里所享有的,遠超于他僅有不到30萬人口的加拿大故鄉小城的安全感。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