歐盟委員會主席烏爾蘇拉·馮德萊恩宣布了一個精打細算的計劃,這可能是本十年最具影響力的貿易戰中的一步棋。
就在歐盟準備對美國商品征收210億歐元報復性關稅的前24小時,馮德萊恩卻給了華盛頓一個三周的喘息期——她將歐盟的反制措施推遲到八月初。
與此同時,她還在悄悄部署一套復雜的經濟武器庫,這些武器一旦使用,可能會重塑全球市場格局。
"我們一直非常明確地表示,更傾向于通過談判解決爭端," 馮德萊恩表示。她平靜的語氣背后,是緊鑼密鼓的外交活動。"這一點沒有改變,我們將充分利用從現在到八月一日這段時間。"
我們現在看到的,遠不只是歐盟和美國之間關于關稅的爭吵這么簡單。布魯塞爾和華盛頓眼看就要互相加征巨額關稅,但這吵鬧聲背后,藏著更深刻、更讓人不安的時代變化信號。這不是一次普通的貿易摩擦,甚至也不是單純為了經濟利益在打架。這更像是未來全球經濟規則、誰說了算、以及為誰服務的一次提前預演。我們正處在一個歷史轉折點上,二戰以來大家習慣的那套貿易規則——依靠多國共同制定的規矩、相對公平的互惠互利,以及(至少表面上)大家相信能一起富起來的理念——這套秩序正在快速瓦解。
但這場沖突的深刻性,遠遠超過了互相加征多少關稅的數字游戲。它戳中了全球化背后根深蒂固的矛盾:關于誰有權管網絡數據(數字主權)的爭奪,會怎樣改變商業世界?環保責任(氣候責任)的成本該怎么分擔,又怎么影響貿易?當“國家安全”的理由被無限放大,自由貿易的基本原則又該擺在哪里?歐盟準備的那些反擊“武器”——無論是針對不公平打壓的工具(反脅迫工具),還是向進口產品收碳排放費的機制(碳邊境機制)——都指向一個核心事實:世界經濟運行的基本規則正在經歷一場痛苦而徹底的更新換代。
舊的協議框架已經裝不下這些新的沖突了。
無論8月1日到來時是暫時休戰還是激烈開打,有一個趨勢已經無法逆轉:我們曾經熟悉的那個相對穩定、可以預測的全球市場環境,正在成為過去。
投資者、公司和國家,都不得不在這片舊規則失效、新規則還未建立的混亂時期,重新尋找自己的位置和前進的方向。
布魯塞爾的選擇,華盛頓的回應,將共同為這個充滿巨大不確定性的時代,寫下決定性的開篇。
1. 10%解決方案是什么?
兩個大型主體站在懸崖邊談判,手里都握著能重創對方的武器。
歐盟和美國目前的貿易對峙就是這么個局面。
在歐洲各國的權力走廊中,一種更復雜的現實正在顯現。多位匿名的歐盟高級官員透露,布魯塞爾越來越接受某種形式的提高關稅,但不會接受特朗普規定的30%的懲罰性關稅。
“在當前的形勢下,有人認為零關稅可能是不現實的,”一位參與戰略會議的歐盟高級貿易官員表示。“目前的內部討論集中在什么構成可辯護的妥協——最有可能的是大約10%,并且對關鍵行業進行豁免。”
這個潛在的“10%解決方案”將代表特朗普初始立場的重大讓步,同時讓雙方都能宣稱勝利。對于白宮來說,它維護了“對等”關稅的原則;對于布魯塞爾來說,它避免了全面貿易戰可能造成的經濟損害,從而不會將本已脆弱的歐洲經濟推向衰退。
為什么是10%?這可不是拍腦袋定的數字。
首先,它巧妙地給市場吃了個“定心丸”,大家會覺得:“哦,原來最壞情況可能不是30%,而是10%啊!”可以極大地緩解了市場的緊張情緒。而且,它會給雙方領導人搭好一個體面下臺的臺階,特朗普可以拍著胸脯對他的支持者說:“看,我贏了!以前歐洲貨交稅那么少(歷史平均約4%),現在他們也得交10%,這才公平!”而馮德萊恩則可以理直氣壯地對歐洲民眾和企業說:“我們成功避免了災難性的30%關稅大戰,守住了經濟的底線,這是外交的勝利!”
只是歐盟心里很清楚,特朗普既然已經把關稅大棒舉起來了,再指望他完全收回去,一分錢稅都不收(零關稅),幾乎是不可能的,美國的經濟和政治壓力擺在那里。
所以,承認“零關稅不現實”,是歐盟基于現實的清醒妥協。
10%的稅率,雖然也會讓歐洲出口企業肉疼,增加成本,影響競爭力,但比起30%那種能直接把德國汽車廠、法國葡萄酒莊逼到破產邊緣的毀滅性打擊,這10%更像是一筆不得不交的“保護費”。
特別是對于德國這樣嚴重依賴出口、經濟又比較脆弱的工業強國來說,10%是咬牙還能扛住的代價,30%可能就是壓垮駱駝的最后一根稻草。
這個“10%解決方案”真正的勝負手,在于那份“豁免清單”和對應的“甜點配額”。即雙方討價還價的核心——哪些寶貝疙瘩可以不用交這10%的稅?歐盟最想保住的,是那些具有標志性、高附加值且對美國消費者有吸引力的東西,比如法國的葡萄酒、蘇格蘭的威士忌、意大利的奢侈品、空客的飛機零件、以及救命用的醫藥原料,這些都是歐洲經濟的“護城河”,是核心競爭力,保住它們免稅或低稅,就保住了核心利益。
那歐盟拿什么去交換呢?給特朗普最看重的票倉——美國的農場主和能源巨頭——送去“甜點”。比如,同意多買點美國牛肉、玉米做的乙醇燃料,以及美國大力推動出口的液化天然氣(LNG)設備。
這些讓步直接利好特朗普的農業州基本盤和他背后的能源產業金主。誰能擠進這份“免稅白名單”或者“擴大進口配額單”,誰家的股票就可能迎來大漲。
而且,歐盟還藏了一張聰明的“隱藏底牌”:暫時擱置對美國科技巨頭征收數字服務稅的計劃兩年。
這對硅谷的谷歌、蘋果、Meta們來說是個巨大的減壓閥。
歐盟做出這個讓步,表面看是給美國科技巨頭送了份大禮,實際上是“以退為進”。
歐盟內部很清楚,單方面征數字稅會立刻招致美國最猛烈的報復,現在主動提出暫停兩年,一方面直接消除了美國科技巨頭這個強大游說團體對特朗普施加壓力的動機(他們當然希望貿易協議里包含取消數字稅威脅),為歐盟在傳統商品關稅上爭取更好的條件(比如更寬的豁免清單)增加了籌碼;另一方面,更重要的是,這為經合組織(OECD)正在進行的全球數字稅改革談判爭取了寶貴時間。其最終的目標是建立一套全球統一的、更公平的規則來管這些科技巨頭,而不是自己單打獨斗。
暫時的撤退,其本意大約是為了將來在更有利的規則框架下發起更有效的“進攻”。
2. 歐盟的“8張反制牌”
歐盟那邊自己說手里捏著一堆針對美國關稅的反制牌,足足8張。馮德萊恩在最后關頭按下暫停鍵,給談判留出三周時間,并非歐盟的牌桌空了。恰恰相反,布魯塞爾已經把這8張牌明明白白放在了桌面上,既是給美國看的警告,也是給自家企業吃顆定心丸。
但這8張牌,并不是張張都能隨便打、張張都威力無窮。有的牌是“開胃小菜”,立竿見影;有的牌是“王炸”,威力巨大但代價高昂;還有的牌看著華麗,真用起來卻可能“搬起石頭砸自己的腳”,是那種亮出來嚇人,打出去燙手的貨……
第一張牌:報復性關稅。歐盟手里捏著兩份報復清單,加起來價值嚇人的930億歐元。但這張牌并不是一次性就甩出來的。第一份清單,價值210億歐元,瞄準的是能讓普通美國老百姓和特定選民群體立刻感到肉疼的東西——比如肯塔基的波本威士忌(特朗普重要票倉)、哈雷摩托(美國文化象征)、還有橙汁、花生醬這些日常消費品。
目的很明確,意在快速于美國國內制造不滿情緒,讓消費者抱怨、讓相關行業去游說政府,給特朗普施加內部壓力。
但后面那份720億歐元的“后備清單”才是真正的大家伙,覆蓋范圍更廣,打擊更深。不過,歐盟心里門兒清,真要把這“核武器”級別的清單全砸出去,那絕對是“殺敵一千,自損八百”,甚至可能更慘,美國必然猛烈回擊,全球經濟都可能被拖下水。
所以,這份后備清單最大的作用其實是“威懾”,亮出來嚇唬人,告訴美國“別逼我,逼急了我真敢拼命”,但不到走投無路,歐盟絕對不會輕易啟動它。這牌的關鍵在于“可控升級”,用小痛試探,用大痛威懾。
第二張牌:反脅迫工具。布魯塞爾新搞出來這個叫“反脅迫工具”(ACI)的東西,聽起來挺唬人,號稱是“貿易火箭筒”。它厲害在哪?傳統關稅只能打貨物買賣,但這東西能打擊的范圍廣多了——可以限制美國的銀行在歐盟做生意(服務)、不讓美國公司競標歐盟政府的項目(采購)、禁止美國人投資歐洲公司(投資)、甚至扣押美國公司的專利技術(知識產權)。
理論上,這能把美國公司整得很難受。但問題是這玩意兒政治風險極高,法律基礎也搖搖晃晃。首先,它嚴重挑戰現有的國際貿易規則(WTO框架)。歐盟一直標榜自己是“規則守護者”,真要第一個大規模動用這種超常規武器,等于自己打臉,破壞形象。
其次,美國絕不是吃素的,你動我的服務、投資、知識產權?那好,我精準打擊回去!你歐盟不是有強大的金融業(倫敦、法蘭克福)和醫藥巨頭嗎?美國完全可以針對這些歐洲的核心產業進行報復。
而且,ACI在WTO打起官司來勝算難料,很容易被裁定違規。這樣看來,ACI更多是放在武器庫里“擺樣子”,起個心理震懾作用,真要用?布魯塞爾得掂量掂量可能引發的全面經濟戰爭和法律泥潭,不到絕境不敢扣扳機。
第三張牌:WTO訴訟。這大概屬于必要的“馬后炮”了。去世界貿易組織(WTO)告美國,這是歐盟的“規定動作”,必須得做。程序正義嘛,得證明自己是占理的一方。歐盟也確實準備好了訴狀,聲稱美國的關稅不合法。這張牌必不可少,因為它給歐盟未來的行動披上“合法”的外衣——如果WTO以后裁決美國確實違規(這可能需要一年半載甚至更久),那歐盟再報復就名正言順了。
但它的致命缺陷是:太慢了!
等WTO磨磨蹭蹭走完程序,黃花菜都涼了,眼前的貿易戰危機早就打得不可開交了。而且,特朗普政府過去就有無視WTO裁決的“前科”,對解決迫在眉睫的8月危機幾乎沒啥用,它更像是為可能持續數年的長期斗爭準備的“法律背書”和“道德高地”。
第四張牌:打擊美國科技/服務。這是傷敵也傷己的“七傷拳”歐盟確實有辦法敲打在美國如日中天的科技巨頭們,比如動用《數字市場法案》(DMA)和《數字服務法案》(DSA)進行嚴格監管、罰款,甚至威脅征收數字稅或限制數據流動。這能打疼硅谷,影響美國巨大的數字貿易順差。
但是,這張牌最大的敵人不在美國,而在歐盟內部!
愛爾蘭靠著超低企業稅吸引了大批美國科技公司把歐洲總部設在那里(比如蘋果、谷歌)。荷蘭也是很多美國大公司的歐洲基地。
對這些國家來說,美國科技巨頭就是財神爺,是就業和稅收的保障。
如果歐盟真下狠手制裁這些公司,愛爾蘭、荷蘭等國第一個跳出來反對!
歐盟內部會因此吵翻天,團結可能瞬間瓦解。
除非美國把歐盟逼到絕境,否則歐盟對這張牌的使用會非常、非常謹慎,避免后院起火。
第五張牌:收緊CBAM。“碳邊境調節機制”(CBAM),也就是俗稱的“碳關稅”,是歐盟手里最巧妙也最具可持續性的一張王牌。
它表面上是為了環保,要求進口的高碳排產品(像鋼鐵、鋁、水泥、化肥等)根據其生產過程中的碳排放量“買票”(付費),以彌補和歐盟本土企業因碳排放成本造成的價格差距。
這非常符合歐盟高舉的“應對氣候變化”大旗,政治正確,道德高地站得穩穩的。但妙就妙在,它能精準打擊到美國的軟肋——美國鋼鐵、鋁等行業普遍碳排放較高(尤其相比使用更多清潔能源或核電的歐洲同行)。
給這些產品加征碳關稅,能有效削弱它們在歐洲市場的競爭力。而且,披著“環保”的外衣,美國想在世界貿易組織(WTO)告歐盟違規,難度會大很多,環保理由更容易站得住腳。
歐盟完全可以加快CBAM的實施進程,或者拒絕給美國相關產品豁免,作為對美國關稅的有力回擊。這張牌將歐盟的價值觀(綠色轉型)和經濟利益(保護本土產業、反擊美國)完美結合,是真正的“綠色正義之劍”,可持續地施壓。
第六張牌:盟友協調。寄希望能拉上同樣被美國貿易大棒威脅的小伙伴,比如墨西哥、加拿大、日本、韓國,大家組成“抗美統一戰線”,一起施壓或者聯合報復,是歐盟臆想中的一張牌。歐盟內部其實很多人都抱有這種幻想,人多力量大嘛,讓美國四面受敵。
但墨西哥和加拿大跟美國經濟捆綁得太深了(北美自貿協定升級版USMCA),嚴重依賴美國市場,它們敢跟帶頭大哥徹底翻臉嗎?難!日本和韓國在安全上極度依賴美國的軍事保護(駐軍、核保護傘),在貿易上硬剛美國?顧慮重重。
這些國家更可能的選擇是私下跟美國達成雙邊協議,先保住自己,而不是陪著歐盟沖鋒陷陣。
第七張牌:財政緩沖。這是底線,萬一真打起來了,關稅導致歐洲企業倒閉、工人失業怎么辦?歐盟和國家層面準備了“急救包”——給受影響的企業發補貼(國家援助)、給暫時沒活干的工人發短工補貼(保留工作崗位)、甚至設立專門的危機基金。
這是為了盡量兜住底,別讓貿易戰直接引發歐洲經濟崩潰或社會動蕩。
第八張牌:美國的政治算計!馮德萊恩推遲三周的關鍵原因之一就是這個——意在抓時機。特朗普的關稅生效日(8月1日)離共和黨全國代表大會(8月中下旬)非常近。
這個大會是特朗普正式接受黨內提名、全力沖刺大選的關鍵舞臺。歐盟在賭,特朗普在這個敏感時刻,是否愿意看到因為對歐關稅導致美國國內物價(尤其是那些“開胃菜”清單上的消費品)明顯上漲?
這可能會惹惱選民,打亂他精心準備的“經濟強勁”的競選敘事。
歐盟利用這個“選舉敏感期”,增加談判籌碼,希望特朗普為了選舉穩定,在最后關頭能做出讓步。這張牌不需要真金白銀,純靠對時機的把握和對美國國內政治的預判。
3. 貿易里的投資棋盤
如果最可能的劇本上演——也就是歐盟和美國在最后關頭達成那個“10%外加行業豁免”的協議(大約六成概率),那么有幾處會立刻陽光普照。
歐洲的汽車零部件公司和奢侈品巨頭會是首當其沖的贏家。
為什么?因為協議的核心就是保護這些歐洲的“心頭肉”。
那些制造精密汽車零件、發動機的公司,或者像LV、愛馬仕這樣的頂級奢侈品牌,如果它們的關鍵產品被列入了“豁免清單”,完全躲過了新增關稅,或者只需要承受象征性的10%,那對它們簡直是天大的利好。特別是汽車板塊,現在市場對它們太悲觀了,估值低得像打折甩賣(市盈率只有10.5倍,遠低于美國同行的17倍)。
一旦確認它們逃過了30%關稅的大錘,壓抑已久的股價很可能像松開的彈簧一樣猛力反彈。
對于奢侈品來說,它們的富豪客戶對價格本就不太敏感,關稅影響有限,甚至可能因為歐洲游客減少去美國購物(美國奢侈品可能變貴了)而受益于本地消費回流。
如果作為投資者,其實是可以運用一些聰明的期權策略(比如看漲期權價差)來高效地捕捉這股反彈勢頭,用有限的成本博取較大的潛在收益。
另一邊,美國農場主和農產品巨頭也是看好的。作為歐盟讓步的一部分,歐盟很可能會同意多買些美國牛肉、用玉米做的乙醇燃料。這對像ADM這樣的農業巨頭和美國中西部的養牛場來說,等于直接打開了更大的歐洲市場大門,是實打實的利潤增長點。
通過期貨市場的大豆合約價差交易(比如押注11月和1月合約的價差變化),來捕捉季節性需求增加和配額放寬帶來的機會,也算是一個路子。
而歐元本身也可能獲得短暫的喘息。一旦貿易戰的陰云被10%協議驅散,市場風險偏好回升,加上大家預期歐洲央行可能因為經濟衰退風險降低而放緩降息步伐,歐元兌美元匯率有可能從現在的低位反彈一波。但要注意,歐洲經濟增長相對美國偏弱、能源依賴進口等老問題還在,這波反彈更像是“戰術性”的,沖高后可能又是賣出的機會。
但若是談判徹底破裂,特朗普的30%關稅在8月1日如期落下,歐盟也火力全開報復。
這種情況下,市場會瞬間陷入恐慌。
你的首要“保險”就是押注市場波動率飆升。
目前衡量市場恐慌情緒的VIX指數還在低位,顯得過于平靜。一旦全面貿易戰開打,全球經濟增長前景會急轉直下,恐慌必然蔓延,VIX指數極有可能暴漲。
這時,購買一種叫“VIX看漲價差”的策略就非常有用,它成本相對低,但萬一恐慌爆發,回報會非常豐厚。其次,要利用不同市場避險反應的“溫差”。 美國作為全球核心,其國債往往在危機中被視為“避風港”,資金涌入會推高國債價格(壓低收益率)。
而歐洲作為貿易戰的主戰場,經濟會遭受更直接的打擊,資金同樣會涌入最安全的德國國債避險,導致其收益率下降得可能比美債更多。
這時做一個“相關性對沖”——比如買入美國國債期貨(賭美債價格上漲),同時做空德國國債期貨(賭德債價格相對下跌或收益率降幅更大),就能捕捉到跨市場避險需求差異帶來的機會。
無論這場貿易風波是短期平息還是長期震蕩,世界已經回不去了,“保護主義溢價”將成為新的投資背景音。 這意味著你需要把眼光放長遠,尋找能在這個新常態下茁壯成長的力量。
第一類是供應鏈重構的受益者。企業再也不敢把雞蛋放在一個籃子里,加速將生產搬回歐洲本土(尤其是那些幸運獲得豁免的高端制造業),或者搬到鄰近的“友岸”國家(如東歐、北非)。關注那些擁有本土高端制造能力的歐洲企業、在歐美兩地都有完善產能布局的跨國公司,以及承接這股“搬家潮”的東歐/北非工業園和物流公司。
第二類是歐盟鐵了心要推的“綠色與數字雙引擎”。歐盟的碳關稅(CBAM)遲早會嚴格執行,數字監管法案(如DMA/DSA)也不會消失,它們代表歐盟的戰略方向。這將持續利好可再生能源公司(風能、太陽能)、電網升級改造企業、碳捕獲技術先鋒,以及為數字經濟提供合規基礎設施和軟件的提供商。歐盟的錢和政策會源源不斷流向這些領域。
第三類是擁有“防彈衣”的企業。關稅和供應鏈摩擦會推高成本,通脹壓力可能卷土重來。這時,那些能把漲價壓力輕松轉嫁給消費者的公司(比如賣必需品的超市、壟斷性的水電煤氣公司),或者自身擁有強大定價權的資源類企業、部分能將成本壓力向下傳導的工業巨頭,就成為了動蕩中的“防空洞”,它們的穩定現金流會變得格外珍貴。
本文作者 | 東叔
審校 | 童任
配圖/封面來源 | 騰訊新聞圖庫
編輯/出品 | 東針-知識頻道(未經允許,禁止轉載)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