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兩天,有個朋友問我:續航達成率重不重要?
我說,續航達成率這個東西,它是個“比率”,不是一個絕對數據,在電車的所有測試標準中,續航達成率既不重要,而且做假的水分也非常大。
經常可以看到一些電車的續航達成率能做到100%以上。
也就是一臺電車,標定續航能跑500km,實際做完測試,能跑出550km的續航,這算不算作假?不算。
因為任何一場測試都不具備可復制性,人家這500km續航跑出550km成績,也是人家汗流浹背、絞盡腦汁選出的路線測出來的。
比如說,充滿電,一個人,關掉空調,從海拔3000m的地方開到海拔1500m的地方,而且一路跑60km/h,這樣的續航達成率很真實。
人家也沒做假,但你是真的跑不出來。
續航達成率這個東西,不僅人為控制性非常明顯,很多宣傳的達成率,都是車企聯合車評人,在非常特殊的情況下跑出來的。
但實際上,開車都是以最佳舒適感為主,速度、長途、需求等,根本不會考慮達成率是多少,限速120km/h的高速,很多人恨不得跑130km/h,但做測試的時候很多人直接就是80km/h的速度。
不違法,同樣也不安全。
這是續航達成率根本就沒必要看的原因,到了冬天你還不是要暖風打到30度,甚至有的車的制熱效果還差。
另一個,續航達成率只是一個“比率”,它不代表你能跑多遠。
這不難理解,一臺裝備60度電池包、續航500km,續航達成率80%的電車,和一臺裝備50度電、續航400km,但續航達成率90%的電車,如果他們賣一個價格。
你選誰?
如果你信了車企的“續航達成率”說法,就直接跳坑了,續航達成率90%,只能說自己的電控做的比較好,但電池包小的問題無法扭轉,其實也只能跑360km。
但大電池包車輛即便續航達成率只有80%,但實際續航卻能做到400km,實際用起來,還是要更長一些。
所以我們一直說,買車其實不用太關注續航達成率,主要是車企體現出來的續航達成率,都是利好自己,而且續航達成率,本身也不是國標類的數據。
退回到日常使用上,其實大電池包的價值感更多。
電耗、續航達成率這些東西,實際上會把高速路況計算進去,但很多買電車的人,尤其是買A級、A0級、A00級電車的消費者。
這部分電車的銷量極大,考慮到這部分群體大多數是市區代步,所以電耗都很低。
在電耗幾乎差距不大的情況下,我們要看的就是電池包大小,電池包越大,絕對續航越長,這也是我一直建議大家買電車,不看續航達成率,要看電池包容量的重要原因。
因為很多測試都已經脫離了實際需求。
很多媒體、車企做的測試更加離譜,比如說滿載、超長、頂著高速跑長途,實際上這部分使用場景非常少,大部分用戶群體的日均使用強度在30km左右,而且都是市區用。
市區用的情況下,納米01(參數丨圖片)、海豚這種小車的電耗是11度百公里,Model Y這種大車的電耗是13度百公里,其實差距就只有15%,比較微小。
續航的計算方式,是電池包容量/電耗,電耗差距不大,可不就是電池包越大,續航越長,雖然電耗會隨著電池包的增大容量,帶來的自重增大而輕微上調,但在市區情況下,波動范圍不會太過分。
還是那句話,電車的產品力宣傳是一門藝術,所謂的續航達成率只是一種架構邏輯下的營銷漏洞,它不代表電車實際能跑多遠。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