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36在成都上空劃出一道匪夷所思的弧線時,地面塔臺里幾位老飛的眼珠子差點瞪出來。這架被外界傳得神乎其神的六代機,正用機腹對著夕陽玩了個"鷂子翻身",動作絲滑得就像火鍋里涮毛肚——七上八下間透著股舉重若輕的勁兒。
"好家伙!這轉彎半徑比廣場舞大媽轉手絹還小!"穿著褪色飛行夾克的老張攥著望遠鏡,手心里全是汗。他飛了三十年殲擊機,見過蘇-27的"眼鏡蛇",摸過F-22的矢量噴口,可眼前這幕還是讓他后脖頸發麻。三臺發動機在云層間扯出淡藍色尾焰,機翼邊緣泛著新式隱身涂料的啞光,活像條貼著水面突襲的黑龍。
試飛員老李叼著半根沒點的煙直樂:"瞅見沒?剛才那個S型規避,要是放在實戰里,對面導彈得氣得自爆!"監控屏幕上,殲-36正用接近90度的仰角表演"倒掛金鐘",飛控系統把二十多噸重的機身馴服得比廣場上的風箏還聽話。這種顛覆常識的機動性,讓圍觀的技術員們想起小時候玩過的"溜溜球"——看著要墜地了,唰地又能扯回手心。
作戰半徑3000公里的數據剛爆出來那會兒,網上還有鍵盤俠酸溜溜地說"肯定是把加油里程算進去了"。可當有人扒出這貨在高原機場起降的視頻,機腹彈艙里實打實掛著六枚PL-21,那些陰陽怪氣的聲音頓時蔫了。這玩意兒配合射程1000公里的導彈,相當于在南海隨便遛個彎就能關照到關島,比外賣小哥的電動車續航還離譜。
爭議最大的并列雙座設計,現在倒成了軍迷圈的"真香"現場。當初設計圖泄露時,多少人拍著桌子罵"隱身性能要完蛋",結果成飛用復合材料硬生生把座艙雷達反射面積壓到F-35的水平。兩個飛行員肩并肩坐著,交流效率比網戀奔現還直接,一個專心開飛機,另一個負責玩電子戰,配合得比火鍋配香油碟還默契。
海軍那邊早就坐不住了。某次內部研討會上,艦載機部隊的參謀盯著模型直搓手:"五十噸的大家伙要是能上艦,咱們的航母不就是移動的導彈基地?"雖然現在電磁彈射還在測試,可看看福建艦甲板上的加強型攔阻索,明眼人都懂這是在為什么做準備。想象未來南海對峙時,從核動力航母起飛的殲-36帶著反輻射導彈撲向預警機,那場面比斗地主甩王炸還刺激。
最讓對手頭疼的是這玩兒的戰術彈性。傳統空戰講究能量機動,可殲-36直接把規則書撕了——高空能當截擊機用,中空可以電子壓制,低空突防比泥鰍還滑溜。美國智庫最新報告里偷偷加了個章節,標題就叫《當導彈追不上戰斗機》。五角大樓某個不愿透露姓名的官員抱怨:"我們還在研究怎么改進AIM-120,中國人已經讓空戰變成貓捉激光筆的游戲。"
關于那個神秘的7米彈艙,軍事論壇吵得比菜市場還熱鬧。有人信誓旦旦說見過裝高超音速導彈的測試照片,也有人分析可能是為無人機母艦功能留的余地。成飛的工程師被問急了就咧嘴笑:"您猜?反正比某些國家的戰斗機全長還大點。"這種留白式的幽默,反而讓外媒的猜測越來越離奇,最新版本說能塞進去小型航天器。
西部戰區某個演練視頻里,殲-36編隊玩了個讓導演部拍大腿的騷操作。四架戰機突然散開成鉆石隊形,數據鏈共享的火控系統同時鎖定八個目標,PL-21像馬蜂出巢般撲向"敵機"。觀戰的俄軍代表團當場爆了粗口,翻譯官支支吾吾半天才翻成:"他們說這相當于用狙擊槍玩霰彈槍的活兒。"
夜幕降臨,西北某基地的機庫緩緩關閉大門。地勤人員擦著汗說,今天這架驗證機又刷新了三項紀錄。遠處塔臺的紅綠燈映在機翼上,那輪廓既像展翅的鷹隼,又像出鞘的唐橫刀。而此刻的華盛頓特區,某個會議室里的投影儀正循環播放著模糊的試飛視頻,有人把咖啡杯捏得咯吱響:"先生們,我們可能要重新定義什么叫制空權了。"
我們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堅持正確的輿論導向。如有內容調整需求,請提供依據以便依法處理。小編寫文不易,期盼大家多留言點贊關注,小編會更加努力工作,祝大家生活一路長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