殲-20作為中國空軍第五代隱身戰斗機,其設計核心在于通過低雷達反射截面積實現隱身優勢,以確保在現代空戰中的生存能力和突襲效果。 然而,近期關于殲-20外掛霹靂-17超遠程空空導彈進行飛行訓練的報道引發了廣泛討論。 這一現象涉及隱身性能與火力增強之間的權衡,值得從多個角度分析。
霹靂-17被認為是一款射程超400-500公里的超遠程空空導彈,專為打擊高價值目標如預警機、加油機設計,但其長度約5.8米,超出了殲-20內置彈艙(約4.5米)的容納能力,因此只能通過機翼外掛方式攜帶。 外掛霹靂-17會導致殲-20的RCS增加,隱身性能有所下降。 盡管如此,這一配置仍保持較強的隱身優勢,遠優于非隱身戰機如殲-16。
此次訓練可能表明中國空軍在探索殲-20的戰術靈活性。 外掛霹靂-17的“野獸模式”使殲-20能夠在特定任務中大幅增強火力,尤其是在需要遠程打擊威脅時。 訓練中可能還測試了“A射B導”模式,即通過預警機(如空警-500)提供目標信息,殲-20發射霹靂-17后無需自身雷達鎖定,降低暴露風險。
這種做法的利弊分析,明顯要利大于弊。
霹靂-17的超遠射程遠超美軍現役AIM-120D,賦予殲-20打擊敵方后方高價值目標的能力,如預警機、加油機或戰略轟炸機,甚至還可以打擊高機動飛行的F-22和F-35。 這在爭奪制空權或破壞敵方作戰體系時具有戰略意義。
外掛霹靂-17的“野獸模式”可與隱身模式協同作戰。 隱身殲-20負責前出偵察和突襲,而“野獸模式”殲-20作為火力倍增器,提供遠程支援。 這種組合能彌補隱身模式下彈藥數量有限的短板。
展示殲-20外掛霹靂-17的能力,可能旨在向潛在對手(如美軍)傳遞信號,表明中國空軍具備遠程打擊和靈活戰術調整的能力,尤其針對美軍在太平洋地區的空中資產。
不足之處是外掛導彈增加RCS,使殲-20在預警機或敵方五代機的探測距離內更容易被發現。但是我們也要認識 到一點,殲-20掛上霹靂-17后也很難在400公里外被發現,因為兩者組合起來的隱身性能也比較好,并不影響其在高威脅環境下的生存能力。
另外,殲-20本身擁有超音速巡航能力,還可以給霹靂-17更大的初始動能,其快速趕往戰場的能力也將賦予其快速攔截和追擊能力。霹靂-17外掛模式可能主要用于攔截轟炸機和預警機等,可逼迫對手采用更保守的戰術選擇,甚至徹底放棄與中國空軍爭奪制空權的可能性。從這個角度來看,這種組合本身是有戰略意義的。
有分析認為,此次訓練可能是驗證殲-20在不同任務場景下的適應性,探索隱身與火力平衡的戰術應用。外掛霹靂-17可能用于模擬特定作戰場景,如在第一島鏈外巡航攔截美軍B-21或B-52轟炸機。隨著殲-20的裝備規模越來越大,其承擔的戰術任務范圍也將進一步擴展,未來還會包括對地打擊等等。
當然,殲-20外掛霹靂-17的訓練可能為未來六代機或改進型殲-20S的設計提供數據支持。報道稱殲-36的彈艙可容納8枚霹靂-17,顯示中國空軍在追求更大彈艙和更強火力的方向上持續努力。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