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知道成大事的人和平常人有什么區別?其實很多時候,拉開差距的關鍵就藏在思維維度里!今天給大家分享一個有意思的“思維維度模型”,從 “零維” 到 “五維”,不同思考層次,對應著不同的思維升級密碼與成事潛力。這些思維方式,就是普通人通往大事成就的秘密通道。
零維:戰術維—— 把當下做到極致,但別困在 “點” 里
零維是“孤立的點”,核心是把當下事做到極致 。比如街頭小面館老板,專注鉆研面條口味、火候,把每碗面做好,老顧客就認這口,生意穩定。但零維有局限,只盯著 “做面” 這一個點,不考慮周邊競爭、消費趨勢,哪天附近開連鎖面館,可能就慌了。
這提醒我們,做事得先把手頭活做精,可別止步于此。比如做自媒體,先把內容質量打磨好,選題、文案、排版做到極致,這是基礎。但只這樣,不考慮平臺算法、用戶喜好變化,遲早會被淘汰。所以零維是起點,不是終點,得往上“升級”。
一維:戰略維—— 緊盯目標,沿著 “線” 前進
一維是“有目標的線”,確定目標后,沿著方向持續推進。就像跑步愛好者,目標是馬拉松完賽,那每周訓練計劃、耐力提升、節奏調整,都圍繞這個目標,一步步積累。
職場里也一樣,比如想成為行業頂尖銷售,目標清晰后,每天拓展客戶、打磨話術、復盤成交案例,沿著“成為頂尖銷售” 的線堅持。我認識個銷售,入職就定 “年度銷冠”,每天分析客戶需求,競品優勢,持續優化策略,半年就成團隊骨干,年終真拿了銷冠。
這告訴我們,有清晰目標還不夠,得持續行動,別被沿途小誘惑帶偏。做知識成長類內容,若目標是“半年內漲粉 10 萬,成為垂直領域頭部”,就得圍繞這個,持續輸出優質內容、跟粉絲互動、研究流量邏輯,別今天想搞娛樂擦邊,明天又做職場雞湯,分散精力。
二維:模式維—— 構建 “全局觀的面”,整合利益相關者
二維是“全局觀的面”,得整合各方,構建商業模式。比如開線上知識付費社群,不能只想著自己講課賺錢,得考慮學員需求(學知識、交朋友、資源對接)、嘉賓合作(邀請行業大佬分享,他們也需要推廣)、平臺方(怎么利用平臺規則引流),把這些利益相關者整合,形成 “學員受益 - 嘉賓推廣 - 平臺引流 - 自己盈利” 的模式。
舉個經典例子,奶茶店加盟模式。品牌方整合原料供應商(穩定供貨、控制成本)、加盟商(出錢出力開店,擴大市場)、消費者(提供好喝奶茶),構建出從生產到銷售的商業“面”,大家各取所需,品牌也能快速擴張。
做自媒體也能這么玩,比如做知識成長博主,除了自己輸出內容,還能鏈接其他博主互推(擴大流量池)、和課程平臺合作(推出聯名課程,平臺有內容,你有粉絲,雙贏)、引入品牌贊助(品牌獲得曝光,你獲得收益),把單一“內容輸出” 變成多元 “生態模式”,這就是二維思維的厲害之處。
三維:創新維—— 用 “顛覆式創新” 找新大陸
三維是“顛覆式的體”,靠創新打破常規。就像當年諾基亞稱霸功能機,蘋果推出 iPhone ,用觸屏智能模式,顛覆手機行業,開辟新市場。創新不一定是完全創造新東西,也可以是把現有元素重新組合。
在知識成長領域,以前知識付費是“錄播課 + 社群答疑”,現在有人搞 “沉浸式學習營”,把線上課程、線下見面、實踐項目結合,學員邊學邊做,還能認識同行,這就是創新。我關注的一個博主,原本做職場干貨分享,后來發現粉絲里寶媽想兼顧家庭和副業,就創新推出 “寶媽副業陪跑營”,把職場經驗和寶媽時間特點結合,課程一推出就爆單,這就是用創新維找到 “新大陸”。
其實普通人也能創新,比如做知識內容,把“職場干貨” 和 “游戲化闖關” 結合,粉絲學一節內容,完成任務像游戲升級,既有趣又有成就感,這就是小創新,可能帶來大突破。
四維:時間維—— 看透周期,給萬物加 “時間濾鏡”
四維是“萬物皆有周期”,得看懂行業、趨勢的周期變化。比如教培行業,政策周期、市場需求周期影響巨大,以前瘋狂擴張的機構,沒看透政策周期,后來吃了大虧。而有些機構提前布局素質教育、成人職業培訓,就避開風險。
個人成長也有周期,比如知識博主發展,平臺流量周期(算法更新、風口變化)、粉絲成長周期(從關注你到信任你,再到愿意為你付費)。我有個博主朋友,趕上“職場焦慮” 內容風口,瘋狂輸出這類內容漲粉快,但風口過了,流量暴跌。后來他研究時間維,發現 “個人 IP 長期價值” 周期,開始打造 “真實人設 + 深度知識體系”,內容更持久,粉絲粘性也高了。
做內容時,別只看當下流量,得想想“這個主題能火多久”“粉絲 3 年后還需要這類知識嗎” 。比如分享 “短視頻運營技巧”,要考慮平臺算法周期變化,同時加入 “底層創作邏輯”(不管算法咋變,優質內容、用戶需求不變),這樣內容更有長期價值。
五維:概率維—— 重復做正確的事,讓行為 * 概率 = 好結果
五維是“行為 * 概率 = 結果”,明白萬物有概率,持續做正確的事,提高成功概率。比如做知識博主,堅持輸出優質內容(正確的事),每發一篇,漲粉、變現概率就增加一點,長期重復,結果不會差。
就像投資,買優質資產(正確的事),長期持有,復利效應下,收益概率遠大于短期投機。股神巴菲特,幾十年堅持價值投資,重復做“選好公司、長期持有” 的事,成為傳奇。
在知識成長路上,也得做“正確的事”。比如想提升認知,就持續讀書、跟優秀的人交流、實踐反思,這些事看似普通,重復做,認知提升的概率就越來越大,成事的基礎也就越牢。
從“零維” 到 “五維”,搭建你的成事思維體系
現在回頭看,這“六維”(零維到五維)就像打怪升級,一層一層突破:
(1)起步:先把零維做好,把當下事做極致,比如做自媒體就死磕內容質量,這是根基;
(2)進階:用一維戰略維,定清晰目標,持續行動,別跑偏;
(3)破局:到二維模式維,整合資源,構建多方共贏的“面”,讓路越走越寬;
(4)突破:靠三維創新維,找新玩法、新市場,別被同行卷死;
(5)持久:用四維時間維,看透周期,讓努力穿越“風口”,長期有價值;
(6)終局:憑五維概率維,重復正確的事,讓成功成為“大概率事件”。
案例實戰:用“六維思維” 打造知識成長 IP
舉個真實例子,我朋友阿凱,從普通職場人到知識博主的逆襲:
(1)零維(戰術維):剛開始做職場干貨賬號,每天花3 小時打磨文案,研究排版、標題,把 “每一條內容” 做到極致,3 個月積累 5000 粉絲,打下基礎;
(2)一維(戰略維):定目標“1 年成為職場領域腰部博主,實現內容變現”,然后拆解目標:每周輸出 3 條干貨、每月做 1 次粉絲答疑直播、每季度優化內容方向,沿著目標持續推進;
(3)二維(模式維):粉絲多了后,他鏈接其他職場博主互推(擴大流量),和簡歷優化機構合作(推出“職場轉型套餐”,機構獲客,他賺傭金),和知識付費平臺聯名出課(平臺有內容,他有粉絲),構建 “內容 + 合作 + 變現” 的模式,收入翻了 3 倍;
(4)三維(創新維):發現粉絲里“想轉型自由職業” 的群體需求大,市面上內容少,他創新做 “自由職業成長營”,把職場技能、副業資源、時間管理結合,課程剛預售就賣了 200 份,開辟新賽道;
(5)四維(時間維):研究平臺周期,發現“職場內容” 風口會變,但 “個人成長底層能力”(學習力、思維力)需求長期在,于是在內容里加入這些 “不變” 的知識,同時預判 “AI 對職場的影響” 周期,提前做相關內容,流量一直穩;
(6)五維(概率維):堅持“輸出有價值內容、和粉絲真誠互動、持續學習迭代” 這些正確的事,不管短期流量好壞,重復做。現在他賬號 10 萬粉,月變現 5 萬 +,成了小有名氣的職場博主。
普通人怎么修煉“六維思維”?
看完阿凱的案例,你可能會問:“我也想提升,從哪開始?” 給大家幾個實操建議:
1、日常反思,“升維” 提問
遇到問題,別只停在“怎么解決當下事”(零維),多問自己:
·這件事長期目標是啥?(一維)
·涉及哪些人/ 資源,怎么整合?(二維)
·有沒有創新解法,別人沒做過的?(三維)
·未來1 年、3 年,這事會咋變?(四維)
·我做的事,能提高成功概率嗎?(五維)
比如寫一篇知識干貨,除了想“怎么寫好”,再想想 “長期看,這類內容對粉絲有啥價值”“能不能和其他博主合作推廣”“有沒有新形式(比如漫畫、故事化)呈現”,這就是主動升維思考。
2、刻意練習,“維度” 遷移
把在一個領域學到的思維,遷移到其他事上。比如做過“活動策劃”(二維模式維,整合過資源),下次做 “社群運營”,就想想怎么整合群友需求、嘉賓資源、平臺規則,構建模式。
我一個朋友之前學“時間維” 分析行業周期,后來做自媒體選題,就用這思路:判斷 “職場副業”“AI 工具” 這些主題,是短期風口還是長期需求,再決定內容投入精力,特別好用!現在也是小有名氣的知識博主了。
3、找 “高維” 圈子,倒逼成長
多和比你思維層次高的人交流。比如加入優質知識社群,看大佬怎么分析問題(是從模式維、時間維思考),觀察他們的決策邏輯。我加入過一個知識博主交流群,里面有人分享“用五維概率維做內容矩陣”,其中有一個同學就跟著學,把賬號從 1 個做到 3 個,流量翻了倍,這就是圈子的力量。
寫在最后:成大事,先“升級思維”
普通人想成大事,別迷信“運氣”“背景”,先從思維維度突破。從把當下事做極致(零維),到定目標持續行動(一維),再到整合資源(二維)、創新破局(三維)、看透周期(四維)、重復正確事(五維),一步一步提升,你會發現:路越走越寬,成事概率越來越大!
記住,“思路不對,努力白費”,但只要思維升維了,每一份努力都會成為你成大事的 “助推器”。現在就從 “零維” 開始,邁出第一步,慢慢往上爬,你也能成為 “成大事的人”!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