靖康之變后,北宋的江山算是徹底走到終點,之后,宋高宗趙構在南京應天府登基,建立南宋,至此,宋朝得以在秦嶺淮河以南偏安一隅。
但在過了幾十年之后,56歲的趙構卻突然將皇位禪讓給了宋孝宗趙昚,也就是宋太祖趙匡胤的后代,這是怎么回事呢?這背后是否有什么深意?
1、亂世之下的開國皇帝
宋朝在歷史上給我們的印象一直都是積貧積弱的文強武弱的朝代,但除了這個以外,最能引起人們熱烈討論的就是太祖和太宗血脈之爭以及后來改變宋朝命運的靖康之變。
自唐朝天寶年間發生自立事件之后,中國的國土始終沒有被一個政權統一控制過,就算是宋太祖趙匡胤建立了宋朝,同時也有遼、金、元等朝的存在,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奠定了北宋最后滅亡的原因。
靖康元年,北宋末代皇帝趙恒接到了金兵要攻打北宋的消息,內心十分恐慌,想要向金朝談和,但迫于民意,他不得已啟用了主戰派的李綱抵御金兵。
沒想到,這個趙恒絲毫沒有作為帝王的骨氣,在派兵的同時還不斷的向金朝求和,到最后造成了他和父親宋徽宗被俘獲的結局,歷史上稱之為靖康之恥。
在這次事件之后,北宋其實已經在實質上滅亡了,而這個時候的南宋開國皇帝趙構逐漸登上了歷史舞臺。
當時的趙構還是河北兵馬大元帥,擁有不少的軍隊,但面對金兵擄走了自己的父兄,他只是一味的保全自身,最后直接退到了長江以南。
這個時候,能幫助宋朝卷土重來的就只有趙構了,但他本人似乎并不想當這個皇帝,畢竟北宋的江山已經大半落入敵手,他本人恐怕擔不起這個巨大的責任。
但無奈的是,周圍的臣子都在極力的勸他幫助大宋恢復河山,他就這么被推上了帝位。要說趙構有多出色的治國理政的才能,其實也沒有,只不過是在危難時期的權宜之計罷了。
而就是這個權宜之計,讓趙構有了南宋開國皇帝的稱號,也奠定了他主動退位的基礎,畢竟他本人的能力到底如何,他自己心里還是有點數的。
2、宋朝那些事兒
話說回來,宋朝真是一個很神奇的朝代,雖然都是趙家天下,但卻始終存在著兩種血脈的延續,一個太宗一個太祖,算得上古代歷史上格外新鮮的傳承方式了。
公元960年,宋太祖趙匡胤開創北宋王朝,讓趙家天下成為現實,而在登基之后,他帶著自己身邊的能人既穩定了處于亂世中的北宋江山,也抵御住了遼朝和其他地方割據勢力,可以說是為全國的大統一付出了巨大的心力。
但與此同時,他的身邊也留著一個隱患,就是他的弟弟趙光義。趙光義作為趙匡胤同父同母的親兄弟,卻與趙匡胤存在著一些矛盾。
之后,趙匡胤登基稱帝,他更是對皇位十分覬覦,便開始謀劃。所以,在趙匡胤在位的那幾年時間里,趙光義幾乎處于一種蟄伏的狀態,甚至還和趙匡胤的心腹大臣趙普產生各種明爭暗斗。兩人的爭斗最后以趙光義的勝利為結局,而趙光義的勢力也日漸強盛,并成為了當時的“準皇儲”。
在這個過程中,趙匡胤也并不是完全兩耳不聞窗外事,他知道自己弟弟的勢力逐漸擴大,想要進行壓制,但奈何那個時候的趙光義已經控制了中樞,為時已晚,由此,人們才對燭影斧聲的歷史事件深表懷疑。
在史書上,曾有趙光義弒兄奪帝位的說法,大概率是來源于兩兄弟之間的不和,再加上趙光義早就有不臣之心,這個說法就此產生。
但也有人認為,燭影斧聲中的召見太過于倉促,就算趙光義有心取代自己的哥哥也來不及進行相關的安排,所以他極有可能不是弒兄篡位,而是趙匡胤突發疾病將江山托付給他的。
3、百年后的“物歸原主”
這兩種說法各有各的依據,我們也無從評判,但不可否定,在趙光義繼承帝位之后,北宋的命運就已經更改了。
趙光義之后,宋朝宗室中就出現了眾多復雜的血脈,一脈是太祖趙匡胤的后代,一脈則是趙光義的血脈。
因為趙光義并沒有按照所謂的兄終弟及的即位方式,而是按照父子相傳的方式,所以在之后的幾百年中,把握北宋江山的一直都是太宗趙光義的血脈,太祖趙匡胤的后代反而被日漸冷落。
到了趙構這一代,北宋的江山已經損失殆盡,再加上他非嫡非長,甚至可能非賢,所以在開創南宋王朝之后,他就一直處于一種惶恐的狀態,生怕什么時候自己就被篡權奪位了。
而且,趙光義這一脈也不知道是出于什么原因,似乎總是子孫不旺,導致皇帝只能過繼兒子來傳承江山,而輪到趙構的時候,他就更犯難了。
太宗這一脈子嗣單薄,幾乎沒有什么繼承人可供選擇,更別說當前還處于亂世之中,一旦選錯勢必會引起朝堂動蕩,由此,他勢必要找一個有身份背景的繼承者才行。
從這里就能看出來,趙構選擇將皇位傳給出身太祖血脈的趙昚是有深入的思考的。一來,選擇趙昚可以平息各方的勢力爭斗,二來,趙昚這個人的品行在宗室之中也是頗為出色的,也算將江山還給了太祖血脈,好過讓江山在平庸的宗室子弟手中逐漸敗壞。
有了這個想法,太祖血脈就不再是太宗血脈的威脅,而是趙構的救命稻草,畢竟當年他被迫登上帝位時可是肩負了光復的重任的,但這么多年南宋朝廷卻并沒有什么長進,已經失去了所有人的信任,不如借此機會將江山還給太祖一脈,或許還有可能產生奇跡。
再有就是趙構在位期間遇到了不少事,岳飛的頗受敬仰、韓世忠等人的反叛、李綱的盡忠直言都讓他心有余悸。
所以,他退位成為太上皇,既有一定的權力,也不用直面這些來自其他方向的逼迫,簡直就是兩全其美的辦法。
總結下來,趙構也真是不辱他的名字,在退位的時候還構思好了一盤大局,既保住了自己的性命和聲譽,又能掌握大權,所以,退位哪里是什么高尚之舉,不過是為了政治利益和個人安危。
參考資料:
趙匡胤、趙光義、趙構——百度百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