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圭海四記原創,文章未經許可請勿轉載。圭海四記專注于閩南本地化文史研究,主要記錄以海滄為中心的龍同海地區的文史現象,因地域及見識局限,難免主觀臆斷,歡迎指教、批評。
慈濟宮,有東西南北四宮,尤以東、西二宮最受矚目。東宮者,位于文圃山支脈岐山之陽,其首建源流在四宮中,最是清晰,也無爭議,特梳理概括之。
按澄志之寇亂載,宋紹興間,有虜寇侵犯龍溪縣九龍江沿海一帶,處于江北的青礁人因之“魚驚鳥竄,朝暮不相保”,于是他們便向龍湫庵里的吳真人祈禱。沒過多久,官軍竟如天降一般,來到青礁,與虜寇廝殺,在岐山之南將其首領李三梟首,余黨全部就擒。
好消息輾轉傳到了青礁顏氏族人、紹興十二年進士、在朝為官的顏師魯耳中。在其孩提時,他便經常聽長輩講述吳真人生前在青礁一帶的事跡,返鄉探親時,他也常去龍湫庵拜拜祈福。如今,又添了這般神跡,顏師魯覺得是時候為吳真人正名了。于是,他以其職務之便,向宋高宗奏請為吳真人立廟,以將吳真人之私祀轉化為正祀,讓更多人知道他,尊崇他。
紹興二十一年(1151年),顏師魯的奏請被批準了。于是他便倡議,在青礁村范圍內為吳真人重建宮廟,以為正祀之源頭。顏師魯因公務在身,多有不便,于是籌劃立廟的重責便落在了顏師魯的堂兄弟、顏唐臣三弟顏舜臣身上。起初,他們選定了岐山以東的云嶠院附近作為新廟址,豈料,吳真人突然顯靈,指示要在岐山之南、吳真人生前埋下瓦缶的地方建廟。面對突變,這塊土地的主人,師魯、舜臣的族叔顏發,二話不說,即捐出土地,施工仍按計劃照常進行。建畢,顏舜臣主持雕塑了吳真人神像,并舉辦了盛大典禮,慈濟東宮,就此立廟。
時間很快來到了淳熙十二年(1185年),東宮經歷了34年的風雨侵蝕,略顯頹敗。作為當時顏氏一族最資深的族老,顏唐臣主動承擔重修之責。他召集眾子弟和鄉鄰,在原基礎上擴建了東宮,使之成為當時閩南規模最大、配置最全的宮廟之一。只是,新廟建成后,顏唐臣在向吳真人擲茭確定碑記撰寫者時,竟出了意外,真人要求撰寫者必須是本鄉的新科進士。就這樣,碑石備好后,苦等了兩科,仍未有新進士出現。主會者,再三禱之,仍無法改變旨意。直到第三科,終于有顏唐臣的外孫、本鄉瑤山人楊志高中進士,這才為我們留下了慈濟第一碑、千古名篇《慈濟廟碑》一文。
人們為了紀念為慈濟東宮首創貢獻力量的諸先哲,特塑顏師魯、顏舜臣、顏唐臣之像,作為東宮的配祀,享受千年香火。
參考資料:乾隆《海澄縣志》、《青礁顏氏族譜》
合集推薦:
●《滄江拾遺》人物篇
●《滄江拾遺》地域篇
待續
●《滄江拾遺》故事篇
茲土久遠,追遠不易,只為留存一個有溫度的圭海記憶。
——Amoynotes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