聲明:本文內容均引用網絡資料結合個人觀點進行撰寫,請悉知。
民間有種說法,一個人離世時,前來送別的人越多,說明他生前威望越高、名聲越好;反之,若寥寥無幾,便會讓人覺得這人在為人處世方面或許存在問題。
正因如此,當看到楊少華的葬禮上,相聲界那些有頭有臉的人物都沒露面,包括侯耀華、姜昆、郭德綱、馮鞏等人時,不少人都覺得楊少華太可憐了,說了一輩子相聲,臨了卻沒落下個好名聲。
常關注楊少華的人都知道,老爺子這輩子癡迷相聲。為了學好這門手藝,他沒少放下身段,甚至給人當傭人,還曾強行頂著 “郭榮起徒弟” 的名號登臺表演,為此招來不少非議。直到他離世前,相聲同行們也沒真正承認過他的師承關系。
但大家似乎忽略了一個前提:上面提到的這些相聲名家,年紀動輒六七十歲,平日里事業繁忙,如今正值炎炎夏日,他們又怎會親自到場送楊少華最后一程呢?
7 月 13 日,楊少華的小兒子楊議開了場直播,首次回應了葬禮上沒有相聲名家親自到場的事兒。
直播間里,楊議拿出一張早就準備好的紙,上面寫滿了字。直播時,不少人以為這是他提前寫好的大綱,怕說錯話,可當他念起來時,大家才明白,原來這是一份隨禮名單。
楊議坦言,這張紙上的人和單位都是他們全家要感激的,里面不僅有中國曲協、天津曲協、中國文聯、天津文聯、北京市政府這樣的機構,還有德云社、聽云軒,以及相聲三大家族(馬家、侯家、常家),何云偉、侯耀華、馮鞏、姜昆、趙本山等一眾圈內人也在其中。
這些人并沒有親自到場,而是派了徒弟或家人送來花圈和慰問。
這里面還有個小插曲,有傳言說楊少華靈堂里的花圈,很可能是楊議自己花錢買的。對此,楊議在直播間里解釋,所有人發給他的禮金他都沒收,因為在他心里,大家的這份關愛比金錢珍貴得多。
從這份名單能看出,相聲圈里熱度高、名氣大的藝人,基本上都在關注楊少華去世這件事,而且都用各自的方式送了老人最后一程。
中國有句老話,叫 “人死為大”。人走了之后,所有關于他的恩怨都該一筆勾銷。就算下一代之間有矛盾,也該先把逝者的后事處理妥當。
也正因如此,才有了郭德綱發文追悼楊少華,并送上花圈的一幕。要知道,在楊老爺子去世前,郭德綱已經和楊家鬧得很不愉快了。這并非郭德綱主動翻臉,而是楊議為了流量制造了一系列鬧劇。
按郭德綱年輕時的性子,斷然不會送楊少華最后一程,哪怕后者比他高出兩個輩分,哪怕他們曾一起錄制過綜藝。
盡管楊少華的身份不被同行認可,盡管他這輩子沒留下太多膾炙人口的作品,可當他的人生真正走向終點時,相聲界的同行們還是送上了溫暖。這不由得讓人感慨:相聲界終究還是很團結的。
其實相聲圈的人情往來,向來藏著不少門道。楊少華這一生,在相聲界的處境頗為微妙。他沒有正統的師承背書,作品也算不上頂流,可多年來在圈里摸爬滾打,總歸積累了一些人脈和情分。
那些沒來現場的名家,或許有各自的考量。有的年事已高,經不起奔波;有的事務纏身,實在抽不開身。但他們都用自己的方式表了態,這既是對逝者的尊重,也是對相聲這門行當的敬畏。
楊議曬出這份名單,或許并非為了炫耀什么,而是想告訴大家,父親這輩子在相聲圈里,并非真的孤孤單單。那些看似沒來的人,其實都用自己的方式參與了這場告別。
這張薄薄的紙,承載的不僅是一份份禮金的記錄,更是相聲圈里的人情冷暖。它讓我們看到,即便有過紛爭、有過隔閡,在生死面前,大家終究還是守住了那份同行間的情誼。
楊少華的一生,或許不算圓滿,在相聲史上也未必能留下濃墨重彩的一筆,但這份隨禮名單,卻為他的人生畫上了一個溫情的句號。而相聲圈的這份包容與團結,也讓人們對這門傳統藝術的傳承,多了一份信心。
說到底,人情冷暖,世態炎涼,在任何圈子都存在。但在楊少華的葬禮上,我們看到的更多是同行間的理解與尊重。這或許就是相聲這門藝術傳承至今的另一種力量 , 無關名利,只關情誼。
(免責聲明)文章描述過程、圖片都來源于網絡,此文章旨在倡導社會正能量,無低俗等不良引導。如涉及版權或者人物侵權問題,請及時聯系我們,我們將第一時間刪除內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聯系后即刻刪除或作出更改!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