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環球網消息,7月2日,德國稱偵察機在紅海遭中國軍艦激光瞄準;7月4日,菲律賓就中方制裁前參議員召見中國大使,不到72小時兩國接連向中方施壓。德國方面,其飛機參與歐盟“盾牌”行動時抵近中國軍艦。德國外長瓦德富爾表示不滿,召見中國大使要求解釋。紅海作為國際戰略海域,中國海軍已在此護航十余年,從未有過威脅他國人員安全的行為。
菲律賓的情況不同。7月1日,中方宣布對剛卸任的菲律賓前參議員托倫蒂諾實施制裁,禁止其進入中國大陸、香港和澳門,同時凍結其在華資產。托倫蒂諾任內極端反華,推動將2016年南海仲裁案裁決寫入國內《海洋區域法》,還散布“在菲華人是間諜”等言論,中方選擇在其卸任次日宣布制裁,意在震懾那些想靠炒作南海議題上位的菲律賓政壇新秀。
馬科斯(資料圖)
中國駐菲律賓大使黃溪連3日會見菲律賓文官長貝薩明,就中菲執法合作等事宜交換意見,雙方同意在打擊跨國犯罪上保持協調與合作。黃溪連還就中國企業和公民在菲遭遇的選擇性、歧視性執法及安全問題表達關切,貝薩明表示會重視中方關切,采取措施維護在菲中國企業和公民的安全與合法權益。
這些年中國一直努力與周邊國家搞好關系,對菲律賓更是仁至義盡。但菲律賓卻多次挑戰中國底線,仗著美國撐腰胡作非為。菲律賓國防部長特奧多羅稱“無論美國總統是誰,中國短期內都不太可能在南海對菲律賓動武”,這種判斷讓他們越發冒險。從南海仲裁案至今,菲律賓的挑釁就沒停過,杜特爾特時期稍有收斂,近年更是變本加厲。美軍“堤豐”中程導彈系統以演習為名進駐呂宋島后,菲律賓便以“訓練需要”為由長期扣留,其1800公里的射程可覆蓋中國東南沿海。
菲律賓船在南海(資料圖)
日本向菲律賓兜售6艘服役超30年的“阿武隈”級護衛艦,馬尼拉不僅接受,還打算再購一批戰斗機補充空軍。島礁爭奪上,菲律賓隔三岔五派人沖灘,即便馬科斯因國內政治斗爭焦頭爛額,也不忘招惹中國。菲律賓的判斷有失偏頗。他們認為中國聚焦臺海無暇顧及南海,卻不知在南海對付他們,海警船便足夠。近半年,菲律賓的海警船和非法艦船常遭中國海警船高壓水炮打擊。
他們覺得有美國在,中國不會與之沖突,但五角大樓《印太安全評估報告》將菲列為“二級合作伙伴”,援助優先級低于烏克蘭、以色列,甚至低于臺灣省。幾次中美南海沖突中,中國態度稍強硬,美國便選擇退讓。更重要的是,他們把中國的大國克制當成了無限縱容。中國簽署《東南亞無核武器區條約》被菲律賓曲解為“軟弱”,特奧多羅甚至要求中國“放棄核武”,這般言論實在荒謬。
菲律賓防長(資料圖)
美國對菲律賓的支持也非真心。美國印太司令部司令帕帕羅曾稱美軍艦艇可護送菲律賓船只執行補給任務,卻補充說“菲律賓更愿獨立行動”,暴露其不愿實際介入的心態。《美菲共同防御條約》中“共同防御”條款僅適用于“武裝攻擊”,而中菲南海摩擦多為海警船對峙,美國可借此推脫。2024年美軍在菲律賓呂宋島部署“堤豐”中程導彈,密碼控制權完全在美軍手中,2025年又以“演習調整”為由擅自轉移部署,可見菲律賓不過是美國消耗中國戰略資源的棋子。
菲律賓若繼續將美國的空頭支票當護身符,配合日本接手二手軍艦挑釁中國,終將淪為大國博弈的犧牲品。中國在南海的核心利益是主權與穩定,如今有足夠能力以非沖突方式管控危機。菲律賓該認清現實,美國航母可以撤離,南海卻是自己的家園,挑釁的代價遠大于對話的價值。無論是德國在紅海的炒作,還是菲律賓在南海的挑釁,中國都保持著戰略定力。大國外交,以實力為基礎,以智慧為手段,中國維護國家主權和利益的決心堅定不移。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