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1日,中國外長王毅與美國國務卿魯比奧的會談在萬眾期待中舉行,而就在這場中美高層互動之前,特朗普卻在國際舞臺上接連受挫。
短短數日間,從越南到日本,從印度到中國,美國昔日的盟友與對手輪番出招,打得特朗普措手不及。這場突如其來的國際“反擊潮”,像是一夜之間同步爆發,重塑了全球對美關系的格局。
時間回撥至7月初,特朗普在白宮召開記者會,語氣激昂地宣布一則“重大喜訊”:美越就新一輪關稅協議達成一致,美國將對越南輸美商品征收20%關稅,對通過越南轉口的商品征收40%,而美國產品出口至越南則可享受零關稅待遇。
可就在幾小時后,越南外交部通過官方渠道公開回應,美方單方面公布的內容嚴重失實,真實談判結果從未達成所謂20%的稅率,雙方商定關稅水平僅徘徊在11%左右。這番“打臉式”回應不僅打破了“樣板協議”的神話,也讓原本即將達成的協議陷入停滯。
越南方面更是對特朗普的“搶跑式官宣”感到憤怒,原本已有意向配合的代表團,突然轉向強硬立場,認為美方缺乏起碼的誠意與尊重。這場突變,讓特朗普在國際談判“勝利者”的人設瞬間崩塌,越南這只“煮熟的鴨子”,眼看就要飛走。
緊接著,日本的態度也變得異常堅決。面對特朗普要求日本全面開放農產品市場、增加美國產品進口的強硬姿態,東京方面選擇了沉默中的反抗。表面上,日方依舊維持外交場合的客氣,但從政策層面卻寸步不讓,尤其是在汽車和農業領域,日方堅決不做任何讓步。
原因不難理解,日本農業人口龐大,農產品價格極為敏感,任何關稅調整都可能誘發社會動蕩;而汽車產業則是日本立國支柱,一旦退讓,美國制造將全面侵蝕日本本土市場。這場博弈,日本背水一戰,不敢輕言妥協。
真正讓特朗普陷入“外交泥潭”的,是印度的出手。特朗普試圖復制當年對中國的強壓套路,要求印度開放農產品市場、減少俄羅斯能源采購、轉而增加對美能源依賴,并對印度商品加征高額關稅。原本以為印度會像過去那樣選擇妥協,結果卻迎來一記重錘。
印度商務部立場異常明確:“從實力地位出發,印度不會接受任何強加條件。”這句話,正是特朗普過去常掛在嘴邊的威脅,如今竟被印度反手用來回擊。特朗普引以為傲的“談判藝術”,在新德里徹底失靈。
印度的底氣來自于其獨特的經濟結構。雖然長期處于貿易逆差狀態,但豐富的海外僑匯、電信詐騙收入和外資流入,讓印度始終擁有充足美元流動性,即便美國對其施壓,印度也照樣活得滋潤。
更關鍵的是,印度深知自身在美國“印太戰略”中的地緣重要性。美國想在亞太制衡中國,離不開印度這個人口大國的配合。一旦印度不合作,甚至與中國、俄羅斯靠近,美國在亞洲的布局就成了一盤散沙。特朗普嘴上喊強硬,內心卻不敢真把印度逼到底。
與此同時,中國的反制經驗也成為各國借鑒的范本。早在第一輪中美貿易戰期間,中國就表現出極強的戰略定力與反擊能力,面對美國加征關稅,中國毫不退讓,實施對等反制,最終迫使特朗普不得不回到談判桌。
7月11日,中美高層在吉隆坡舉行會晤,王毅與魯比奧的會談被美方定義為“積極且具建設性”。魯比奧甚至在會后透露,中美兩國元首可能在不久后會面,這一態度轉變,凸顯出美方已意識到單邊主義的局限,試圖重新搭建溝通橋梁。
特朗普卻在此時四面楚歌。本想用越南“樣板協議”敲山震虎,結果被越南打臉;試圖用關稅威脅迫使日本讓步,卻遭遇釘子碰釘子;妄圖用強壓手段逼迫印度妥協,反被對方“以其人之道還治其人之身”。
更具象征意義的是,美國傳統“三板斧”:軍事威脅、經濟制裁、政治孤立,在這幾個關鍵國家身上統統失效。印度不怕打仗,有數億低種姓人口可供消耗;不怕制裁,每年僑匯、電詐與外資收入源源不斷;不怕孤立,隨時可轉向東方陣營。
日本與越南,也已不再是當年言聽計從的“盟友”角色,各自在中美之間保持戰略平衡,避免被特朗普的單邊主義捆綁。尤其是越南,這個曾被特朗普視為“最容易搞定的小伙伴”,如今也學會了“挺直腰桿”,不輕易退讓。
從2018年開始的全球關稅戰,到2025年這輪集體反擊,世界各國顯然已識破特朗普的“交易藝術”把戲。所謂“先開高價,再搖擺模糊,最后逼對方接受一個自認為合理的方案”,在初期或許有用,但面對中國、日本、印度這些早已站穩腳跟的大國,這套套路早已失去魔力。
更令人擔憂的是,美國自身的全球信用正快速流失。頻繁的政策反復、單邊主義的激進操作,以及對盟友缺乏基本尊重,讓越來越多國家選擇對美國說“不”。即使特朗普能贏得國內選票,國際上的“尊重”卻在不斷縮水。
貿易戰不再是簡單的稅率游戲,而是關乎全球戰略格局的長期博弈。中國已用實際行動告訴世界:不怕美國,挺住就有轉機。而日本、印度、越南也在迅速適應這一邏輯,學會在壓力下生存、在夾縫中博弈。
特朗普揮舞的關稅大棒,眼下似乎成了“紙老虎”。一旦對方不怕了,他所依賴的威懾力便瞬間失效。更何況,美國自身也面臨著國內政治撕裂、經濟復蘇乏力、通脹高企等問題,根本無力再維持全球高壓態勢。
這場“變天”的背后,絕非一時情緒的爆發,而是全球力量對比悄然生變的體現。從中國的戰略自信,到印度的經濟獨立,再到日本的產業堅守,每一個回擊都不是偶然,而是深思熟慮后的果斷出手。
特朗普最大的失敗,并非談判未果,而是他讓世界看清了美國的虛張聲勢。當各國紛紛硬氣起來,美國再想靠“交易藝術”主導全球,恐怕只會自討沒趣。
短短一周內,從越南的“打臉”,到日本的“死咬”,再到印度的“強頂”,特朗普遭遇的是一場前所未有的外交滑鐵盧。這場輪番上演的“對美反擊戰”,或許正是全球多極化秩序加速成型的一個縮影。
此次全球范圍內對美國輪番反擊,既是對單邊霸權的否定,也標志著國際關系正在進入一個全新的階段。各國不再盲從美國意志,而是更加重視自身利益與戰略獨立。在這場博弈中,誰敢挺直腰桿,誰就掌握了主動權。
信息來源:
[1]“特朗普突然宣布,越南領導層措手不及” 環球時報
[2]關稅救財政?美國的偽命題! 環球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