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記者 謝偉 通訊員 蕭蕭 林明俊
民族要復興,鄉村必振興。開展“萬企興萬村”行動是黨中央立足中國農業農村發展實際,著眼民營企業特色優勢作出的重要決策,是鄉村振興戰略的組成部分。
在廣東省開平市中心城區,長沙、荻海、新昌三個歷史悠久的商埠依潭江沿岸鼎足而建,三埠因此得名。三埠水陸交通發達,商貿繁榮,文化昌盛,與武漢的武昌、漢口、漢陽三鎮異曲同工,開平故有“小武漢”之稱。寬闊干凈的示范主街、主題鮮明的墻體彩繪與如詩如畫的村莊相映成趣,在實施“百縣千鎮萬村高質量發展工程”的過程中,開平市長沙街道以“百企興百村”行動為重要抓手,以“精準對接、優勢互補、共建共贏”為原則,推動轄區重點企業與15個村(居)委會結對共建。通過黨建引領凝聚合力、產業賦能激活潛力、多元協作增進福祉,探索出一條村企協同發展新路徑,為鄉村振興注入可持續的“造血”動能,繪就了一幅“村企共生、城鄉共富”的鮮活畫卷。
產業賦能 力促土地生金
鄉村振興,產業是根基。長沙街道立足各村資源稟賦,引導企業與村莊深度對接,將“沉睡”的土地、閑置的資源轉化為發展資本,實現從“低效利用”到“高效增值”的跨越。
在開平市長沙街道三聯村的田野間,28.93公頃(434畝)“稻蝦共生”基地生機勃勃。這片曾經畝產值僅有2000元的農田,在廣東中今農農業專業合作社的技術加持下,創新發展“上半年養蝦、下半年種稻”輪作模式,如今,畝產值躍升至1.6萬元。三聯村集體經濟收入也實現跨越式增長——從2019年的89萬元增至2024年的175萬元,村民人均分紅提升10倍。該基地吸納20名村民穩定就業。“以前守著幾畝田勉強糊口,現在既能拿工資,年底還有分紅,日子越過越有奔頭。”村民李伯的感慨道出了大家的心聲。
在開平市長沙街道愛民村,7.93公頃(119畝)留成地的蝶變同樣令人矚目。愛民村招引恒藝房地產開發有限公司開發留成地,引進御龍山項目,創新采用“資金補償+鋪位交付及代運營”模式,為村集體創收2.4億元。“這不是‘一錘子買賣’,項目建成后,每年還能為村里帶來約200萬元收入。”愛民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譚瑞麟算了一筆賬,這筆穩定的收入不僅能提高村民的分紅,還能用于基礎設施改善、公共服務優化,為村莊長遠發展積蓄后勁。
“我們以產業合作為紐帶,讓企業的資金、技術、市場優勢與村莊的土地、資源、勞動力優勢深度融合,形成‘企業盈利、集體增收、村民致富’的多贏格局。”長沙街道黨工委書記朱喬說。
多元協作 增進民生福祉
鄉村振興既要“富口袋”,也要“美環境”“暖民心”。“我們通過引導企業從基礎設施建設、就業幫扶、公益服務等多維度參與鄉村發展,讓村民的獲得感、幸福感在一件件實事中不斷增強。”朱喬介紹道。
漫步長沙街道東樂村新陂河畔,1700米長的綠道蜿蜒向前,嶄新的安全護欄沿河道延伸,岸邊草木蔥蘢,不時有村民在此散步、健身。誰能想到,這里曾是淤泥堆積、雜草叢生的“問題河”?這一變化源于廣東金輝華集團有限公司的支持。企業捐贈40萬元,支持東樂村開展河道清淤、綠道鋪設、護欄加裝等工程,昔日的“問題河”成了村民眼中的“惠民景”。“以前河邊的雜草比人都高,現在修得這么漂亮,我們都愿意來走走。”東樂村村民梁阿姨笑著說。
醫療、就業等民生關切同樣被納入協作清單。此前,長沙街道西溪村缺乏規范的衛生站,村民看病要跑幾公里路。良鴻公司得知后,主動出資支持村內衛生站建設,如今,嶄新的衛生站配備基本醫療設備和醫護人員,村民在“家門口”就能享受便捷的醫療服務。就業方面,旭日蛋品有限公司、紅日制衣有限公司等企業通過“村企結對”為村民提供就業崗位,讓村民實現顧家、掙錢“兩不誤”。
公益幫扶則讓鄉村充滿溫情。長沙商會組織企業定期慰問困難群眾,送去米、油、慰問金;立群醫院每年開展免費愛心義診,為老人、兒童提供健康檢查;宏城建筑工程有限公司、宏澤電器裝飾工程有限公司自帶材料,為特困戶吳伯修葺滲水的房屋,讓老人在寒冬里感受到溫暖;799數字體育中心不僅為周邊村民提供免費運動場所,負責人胡文輝還擔任“鄉村振興專員”,助力長沙街道東升村完善體育設施,開展文體活動。從硬件設施的“提質”到民生服務的“升溫”,企業的參與讓鄉村振興更有溫度,也讓城鄉之間的聯系更加緊密。
黨建引領 企業反哺鄉村
“‘百企興百村’的深入推進,離不開黨建的引領和保障。”朱喬表示,長沙街道堅持“黨建+村企共建”模式,通過支部聯建、資源共享、難題共解,把黨組織的政治優勢、組織優勢轉化為推動鄉村振興的發展優勢。
開平市長沙街道西溪村黨支部與開平市個體私營企業協會黨支部的結對共建頗具代表性。雙方簽訂黨建結對協議,圍繞“共建合作、共享共贏”主題,建立“線上聯學+線下實踐”黨員共育機制。“我們不僅一起學政策、學理論,更聚焦農村產業項目合作、農產品銷售等實際問題,整合資源、互補優勢。”西溪村黨支部書記、村委會主任吳瑞巧介紹,開平市個體私營企業協會會員企業幫助村里拓寬農產品銷售渠道,村里則為企業提供場地、勞動力等支持,黨建引領讓村企合作更有實效。
企業黨員的“下沉”服務更讓基層治理充滿活力。依托“主題黨日”“黨員先鋒隊”等載體,企業黨員主動參與鄉村志愿服務:翻新西溪村內年久失修、漆面脫落的健身器材,讓閑置設施重新“上崗”;為困難戶吳叔家修建衛生廁所,解決“如廁難”的問題;在防汛抗旱、環境整治等工作中,企業黨員與村黨員并肩作戰,形成了“有事一起干、難題共同解”的強大合力。“以前覺得企業和村里是‘兩家人’,現在通過黨組織牽線,成了‘一家人’。”一名企業黨員說,“黨建+村企共建”,讓企業找到了反哺鄉村的切入點,也讓村莊獲得了發展的助力。“‘百企興百村’行動的每一步實踐,都在詮釋著‘村企共生’‘城鄉共富’的深刻內涵。”朱喬表示,長沙街道將持續深化村企共建的廣度與深度,讓企業的“外力”與鄉村的“內力”同頻共振,助力開平市高質量發展。
潭江之畔,振興潮涌。當南粵大地的鄉村競相破題振興之路時,開平市長沙街道以黨建執筆、治理研墨、發展鋪紙,在廣袤田野間繪就一幅別開生面的振興長卷。這座歷史悠久的商埠,正用“紅色引擎驅動、多元共治筑基、產治融合增效”的實踐密碼,將“產業興、百姓富、鄉村美”的愿景化為觸手可及的現實圖景。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