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 韓金序 王寧)7月中旬,北方多地的居民感覺,今年夏天有點“不對勁”。北京、天津、河北、山東等近10省份出現持續 35℃以上高溫,其中山東西部、河南東北部等局部地區連續多日氣溫達40℃以上。剛出門“像被牛舔了一口”——這種人們印象中南方盛夏時節才有的濕熱,如今也到了北方。
7月14日08時-20時全國高溫預報。中央氣象臺圖
不少網友表示:“小時候北方夏天是‘曬得疼’,現在是‘悶得喘’?!睘槭裁磿羞@種體感變化?中央氣象臺分析,從短期看,今年北方“高濕高溫”的直接原因與大氣環流異常相關。副熱帶高壓異常北抬,將南海和西太平洋的暖濕氣流“泵”向北方,與北方本地的暖氣團相遇,形成“高溫+高濕”的疊加效應。這就像給北方蓋上了一層“保溫濕棉被”,熱量散不出去,濕度降不下來。
7月14日,國家城市環境污染控制技術研究中心研究員彭應登在接受人民日報健康客戶端記者采訪時表示,短期的天氣波動屬于正?,F象,但“近十年極端高溫的頻率、強度都在上升”。
翻開今年的日歷,極端性一目了然。據央視新聞報道,今年以來已有147個國家氣象站出現了極端高溫,13個國家氣象站突破歷史極值,曾經的避暑勝地紛紛加入高溫的行列。河北承德今年出現了連續3天高溫天氣,黑龍江的北極村、漠河等地在6月底也出現了35℃以上的高溫天氣。
彭應登表示:“全球變暖正在改變大氣環流的穩定性,讓極端天氣更頻繁‘出圈’?!苯?0年來,北方年降水量呈增加趨勢,特別是夏季降水日數增多,為“濕熱”提供了水汽基礎。而北極冰川融化導致極地渦旋變弱,讓原本分隔南北的氣候邊界變得模糊,南方的濕熱特征也就更容易“北上”。
“在氣象統計上,30年才算一個氣候最小的統計周期。”彭應登舉例,上世紀80年代北方也曾有過短暫的多雨期,但若將時間軸拉長,近十年的“極端化”趨勢已遠超自然波動范圍——這正是全球變暖在氣候系統中留下的隱患。
面對持續的“桑拿天”,該如何科學應對?彭應登建議,公眾可結合被動躲避與主動防護,降低高溫高濕帶來的健康影響:日常出行不妨避開高溫高濕的“峰值時段”——每天10時至16時,戶外不僅氣溫常超40℃,高濕度還會阻礙人體汗液蒸發,容易引發中暑。若必須外出,淺色系衣物能反射部分熱量,透氣遮陽帽可減少頭部暴曬。隨身攜帶含電解質的飲品也很關鍵,這類飲品能補充出汗流失的鈉、鉀等元素。對于特殊人群,防護更需細致。老年人、兒童及慢性病患者對高溫耐受力較弱,建議每天監測體溫,盡量避免長時間待在不通風的房間。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