參考消息網7月15日報道 據《日本經濟新聞》7月13日報道,世界各地連日遭遇酷暑天氣。日本6月平均氣溫創下歷史新高,6月30日全國100個觀測點最高氣溫超過35攝氏度,預計7月全國將出現“十年一遇”的高溫天氣。在西班牙和意大利,由于最高氣溫連續多日超過40攝氏度,有關機構發布高溫預警。研究人員指出,若非人為因素造成全球變暖,日本6月中旬不會出現創下歷史新高的高溫天氣。
在西班牙,部分地區最高氣溫上升至46攝氏度;在法國,多所學校因高溫決定停課;在意大利,部分地區禁止民眾日間進行戶外勞動。
美國亦監測到高溫現象:馬薩諸塞州波士頓曾出現39攝氏度的高溫,加利福尼亞州則發生了新的山火。關于在得克薩斯州發生的大規模洪水,法國國家科學研究中心等機構發布分析結果指出,人為因素導致氣候變化,進而對降雨量產生影響。
全球變暖與通貨膨脹現象密切相關。如果氣溫繼續上升,則農作物將持續減產,預計到2035年食品通脹率每年將高達三個百分點。估算數據顯示,加利福尼亞州2025年火災導致基礎設施和建筑受損,經濟損失高達40萬億日元(約合2717億美元)。
旨在應對全球變暖問題的《巴黎協定》規定,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革命前的上升幅度應控制在1.5攝氏度以內。然而,全球氣溫上升勢頭加劇。2024年,全球平均氣溫較工業革命前的上升幅度首次超過1.5攝氏度。
夏季酷暑天氣對鐵路運營構成極大威脅。今年,軌道變形導致列車暫停運行的事件在日本全國各地時有發生。2024年,在岐阜縣的長良川鐵路、連接島根縣與廣島縣的日本鐵道木次線以及大分縣的日本鐵道日豐本線等路段,均出現過軌道溫度升高和變形造成列車停運或延誤的情況。2025年6月,東北新干線和山形新干線列車發生故障,東日本旅客鐵道株式會社正在調查事故發生的原因,氣溫上升也是其中之一。
氣候變化對各國基礎設施造成沖擊。暴雨與干旱等極端天氣頻發,對公路、水道和輸電網等現有基礎設施造成嚴重破壞,并造成巨大經濟損失。為應對未來極端氣候,有必要加大基礎設施投資力度。
聯合國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發布的第六次評估報告指出,若全球平均氣溫上升2攝氏度,2100年氣候變化造成的全球基礎設施損失將達4.2萬億美元(約合600萬億日元)。
氣候變化導致海水溫度上升,進而增強臺風和強降雨的威力。據美國麥肯錫咨詢公司分析,暴風和洪水對交通、通信等基礎設施構成較高風險。此外,極端干燥現象和旱災會導致用水困難,氣溫上升也將對機場和數據中心造成威脅。
若數據中心被淹沒,則可能導致公共設施功能下降,對社會造成廣泛影響。無論是發達國家還是發展中國家,各國都應根據自身特點,針對不同基礎設施采取相應對策。
根據美國圣母大學研究機構發布的指標,日本的基礎設施耐氣候變化能力在168個國家和地區中排在第138位。該排名考慮了對進口能源的依賴程度、受海平面上升影響程度以及防災準備工作等因素。圖瓦盧、湯加和所羅門群島等南太平洋國家排名靠后。
受降雨和干旱等異常天氣影響,可可、橙子、橄欖等植物果實產量減少,導致價格大幅上漲。隨著氣溫不斷上升,侵害果實的病害頻發,傳播速度逐漸加快。可可豆交易價在2023至2024年間翻了一番。
據瑞再研究院預測,與氣溫不升高的情況相比,若平均氣溫在本世紀中葉之前上升2至2.6攝氏度,則全球國內生產總值(GDP)降幅將超過10%。亞洲和非洲經濟所受影響尤為顯著,預計經濟規模降幅或高達20%以上。
高溫問題日趨嚴峻,可能對日本選舉產生影響。候選人應對氣候變化問題的姿態,正逐漸成為選民判斷的重要依據。一般社團法人日本氣候聯盟4至5月對5000人開展了問卷調查。結果顯示,三分之一的受訪者表示,在投票時會考慮氣候變化對策。人們開始意識到,氣候變化導致諸多問題愈演愈烈,包括農產品減產、生活成本上升和基礎設施混亂等。(編譯/馬曉云)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