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整整五年,連接北京與平壤的國際列車沒有聲息。
現在,這趟慢車突然宣布即將重新運行。從停滯到啟動,這不僅意味著兩國間交通的恢復,更是在當下國際環境中的一個重要舉動。
五年沒動靜的國際綠皮車,突然要跑了。這趟從北京到平壤的慢車,背后可全是快棋局。
這趟從北京到平壤的普通綠皮車,看起來只是一次簡單的交通重啟,但它可是一本翻了半個世紀的老黃歷,風風雨雨全在里頭。如今又要響汽笛,這事兒啊,得從棋盤上瞅。
連接平壤與北京的K27/28次國際聯運列車自1954年開通以來,一直是中朝友誼的重要象征。這趟全長1364公里、耗時約26小時的列車,曾是中國游客赴朝旅游和朝鮮人員往來中國的重要通道。
但在2020年1月,隨著新冠疫情爆發,朝鮮單方面宣布關閉邊境,這趟承載著特殊意義的列車也隨之停運。不僅中斷了客運班列,還中斷了空中交通,主動閉關鎖國,至今也沒有完全恢復到病毒傳播之前的狀態。
日本媒體注意到,自5月以來,朝鮮對中國進行考察和培訓的訪問有所增加。媒體引述一位專家的說法表示,中朝雙邊關系有改善的跡象。
而如果平壤和北京的客運班車服務恢復的話,將說明朝鮮開放的跡象更加明確,中朝關系升溫也將板上釘釘。
而韓國媒體曾關注到,象征中朝兩國友誼的鴨綠江,有一座新橋最近也有重新開工的跡象。
朝鮮一側出現了各種工程機械,意味著朝鮮將更加主動連接與中國的陸路交通。這當然是為了進出口物資提供便利做準備的。這座設計年通過能力達2100萬噸的跨境大橋,將成為未來中朝經貿往來的新動脈。
那為什么是現在呢?你要是只想著疫情過去了,那就把事兒看淺了。
你瞅瞅這世界,東邊打槍,西邊冒煙,大塊頭掰手腕,誰都沒閑著。這種時候,朝鮮半島這根弦兒,一丁點動靜都能讓人心里一哆嗦。
這趟車,就是給這根緊繃的弦,輕輕撥了一下。它告訴外面的人,面對壓力,我們鄰里之間,還得是背靠背,手拉手。
這不是喊口號,這是實打實的動作。這就像下棋,你走一步“將軍”,我就跳一步“馬”,既是防守,也是布局。
朝鮮這扇關了五年的大門,如今想透透氣,那也得看從哪兒開窗戶。
放眼望去,能讓他放心的,掰著指頭都能數過來。這趟開往北京的綠皮車,就是他遞出來的一只手,探探路,也試試水溫。
這手遞給誰,本身就是一種態度。
更有意思的是,這事兒前后腳,正好趕上《中朝友好合作互助條約》的周年紀念。那邊官媒話說得山響,什么“堅不可摧”,這邊火車就要開動。
你看,一個是嘴上說的,一個是腿上走的,配合得多好。這不明擺著告訴所有人,我們的關系有白紙黑字的條約打底,不是風言風語能吹散的。
這趟慢車背后,藏著的是快節奏的默契。
光談政治太虛,這趟車拉的也是實實在在的柴米油鹽。
車停了五年,我們這邊丹東的邊貿生意有多難,那些跑運輸、開飯店的老板們最有數。現在車要通了,那就是財路通了。
對朝鮮那邊來說,這更是救命的血管。五年不跟外界大流通,日子有多緊巴,腳趾頭都能想明白。飛機又貴又裝不了多少東西,大米白面、機器零件,還得靠火車。
聽說我們這邊要援助不少民生項目,那這趟車就是最實在、最省錢的運輸線。
當然,這不是說旅游馬上就放開了。這車廂里坐的,估計還是考察的、學習的、辦公事的。但它至少提供了一個飛機之外的選擇,更便宜,也更踏實。
這筆經濟賬,兩邊都算得門兒清。
重啟一條國際線路,聽著簡單,背后全是細活兒。
你想想,一臺停了五年的大機器,你敢直接按電鈕嗎?線路要檢修,兩國鐵路部門的時刻表、調度指令要對得上號。
這邊是丹東,那邊是新義州,海關、邊檢、防疫,一大堆部門的人要坐下來,把旅客怎么過關、行李怎么檢查的流程,一點點摳細了。
尤其現在,多了一道防疫的關卡,怎么查、怎么放,都是學問。
這些看不見的功夫,才是這趟車能不能在八月準時出發的關鍵。這活兒,急不得,得像繡花一樣慢慢來。
聊了半天,大家最關心的還是,這車票咱能買著嗎?
實話實說,夠嗆。想坐這趟車,你得先有朝鮮的簽證,這個就不是在網上填個表那么簡單。大概率還是要通過指定的旅行社,辦團體手續。
說走就走的個人自由行?眼下就別想了。
估計剛開通那陣子,車票會特別緊張。但對那些真正有需要往來的人來說,能通車,就是天大的好事,多等等也值了。
畢竟,火車通了,路就活了。
這趟綠皮車再次慢悠悠地出發,當汽笛聲穿過鴨綠江,它承載的,又將是一段新的故事了。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