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2年2月21日11時30分,注定是一個偉大的時刻。
美國總統尼克松,從大洋彼岸的北美洲首次抵達中國,這是美國歷史上首次總統訪問還未建立外交關系的國度。
周總理一行人早早地在天竺機場等候,艙門打開的那一刻,兩人不約而同地走向了彼此。
這段看似短暫的路程,象征了一個新的開始。
以至于在兩人雙手緊握之際,周總理感嘆道:
“你的手伸過世界最遼闊的海洋來和我握手——25年沒有交往了呵!”
躺在病榻上的教員一改往日的規矩,沒有選擇在客人離開的前一天會客,而是在飛機落地三個小時后即刻向尼克松發出了會晤的邀請。
卻不想在這次歷史性的會晤上,美方的一位隨行人員做了一件極為不合適的事情。
原來他的口袋私自藏了一個錄音機,并在雙方領導人交談的時候,不合時宜地發出了聲響。
聽到聲音后的毛主席,究竟會如何處理這一事件?這一事件對雙方的交往到底產生了什么樣的影響?有利還是有害?
一、訪問之前
時間回到了1969年,蘇聯在我國東北邊境主動挑起爭端。
駐扎珍寶島的將官被迫開始自衛,雙方戰火不斷升級,中蘇不可避免地走到大戰邊緣。
此次事件被命名為珍寶島事件,備戰成為當時全國的中心任務。
陳毅等老帥接受了教員的囑托,開始重新研究中國、美國與蘇聯的關系,為我國下一步的戰略制定提供參考。
經過詳細的調查研究,他們得出了一致的結論,對于美國而言,其與蘇聯的矛盾大于與我國的矛盾,對我們而言,我國與蘇聯的矛盾又大于與美國的矛盾。
也就是說,美國和中國有了共同的敵人,只要雙方存在合作的基礎,緩和關系就指日可待。
教員指示道:必須用好兩個大國的矛盾,制定我們接下來的外交政策。
同年,即1969年,尼克松成為美國總統。
為向中國示好,他曾向國會表示,我們必須采取實質性的行動來緩和同北京方面的關系。
雙方都在等待一個合適的契機,但如果沒有奇跡,不妨就主動創造奇跡。
1970年10月25日,北京剛剛舉行了國慶不久,我們的老朋友再次來到了北京,教員在天安門城樓會見了他,在兩人的交談中,教員表示道:
只要尼克松愿意來,不管他用什么身份,旅行者也好,總統也好,我們都歡迎,而且愿意和他談談,無論是吵架還是談判。
換作以前,這番言論最多會被斯諾秘密帶回華盛頓,但這次我們選擇在《人民日報》公開了這一言論。
意思很明顯,讓尼克松看到,向他遞出交談的橄欖枝。
尼克松收到這一訊號,立即給予了積極的回應。
不久后,他在接受《時代》雜志采訪時,明確說道:
“如果我這輩子還有什么遺憾的話,那就是沒有去過北京。”
隨后,在與巴基斯坦的總統進行會面時,尼克松提出希望其充當和中方交談的中間人,為雙方關系邁出歷史性的一步提供幫助。
為表示對新中國的尊重,與他國的交往中,尼克松將原來的稱呼“共產黨中國”改為了“中華人民共和國”。
這一稱呼的改變,是向全世界釋放其渴望與中國建交的訊號。
巴基斯坦將消息傳遞給我國高層,我們敏銳地覺察到這一消息的重大意義。
接下來,馬上就到了關鍵性的時刻,雙方能不能在短時間內完成會面,就看合適的契機什么時候到來?
1971年3月,日本舉行第三十一屆乒乓球錦標賽,美國隊員科恩由于慌亂,意外上了中國隊員的專車。
中國隊員在路途上與之進行了親切的交談,并在下車時,送給其一塊帶有中國文化標志的杭州織錦。
周總理接到這一消息后,立即電告我國隊員:邀請美國隊員于比賽結束后到我國參觀。
這就是歷史上著名的“小球轉動大球”事件。
合適的契機已經出現,我國已經作出最積極的姿態,美國又會給出什么樣的積極回應呢?
二、正式訪問
同年7月9日凌晨4時30分,基辛格一行人抵達北京,開始秘密訪華。
基辛格此行有兩個任務,第一個任務是商討尼克松訪華的具體事宜,第二個任務為中美雙方進行預備性會談。
會談進行得非常順利,美國就臺灣問題表示,承認只有一個中國,絕不支持臺灣獨立。
在離開之前,基辛格激動說道:“此行秘密訪華超過我原來的期望,任務圓滿完成。”
1972年2月21日,北京的城的風雖然還有些許凜冽,但是河流里的堅冰已經呈現出融化的跡象,尼克松于當日的十一點半抵達這座古老的都城。
總統來訪,按照日常慣例,我們只需列出由一百五十人組成的儀仗隊即可。
但是為了表達對尼克松的重視,我們整整列出了三百七十一人,遠遠超過平日。
尼克松十分激動,也一改往日習慣,不再乘坐由美國本土生產的安全系數較高的“林肯”轎車,而是選擇乘坐由我國主動研發的“紅旗”牌轎車。
這個舉動明顯是告訴我們,他充分信任中國,堅信此行一定會掀開中美關系新的一章。
教員聽到這個消息后,當即命令工作人員做好會談安排,他準備會見尼克松。
由于事出突然,美方一些隨行人員事先沒有得知消息,認為總統丟失了,慌亂之下開始四處尋找,聽到我方解釋后,方才放下懸著的心。
會談室,其樂融融,教員的高瞻遠矚的戰略目光引得尼克松發出一聲聲驚嘆,就在這個祥和的氛圍中,突然響起了一陣機械出故障的聲音。
難道是工作人員在布置會議室的時候出了錯誤?雙方短暫性地停止了交談。
直到美方隨行人員拿出口袋里的錄音筆,我們才恍然大悟。
只見尼克松此時是一臉尷尬,教員看破不說破,況且雙方的言論都是秉持著開誠布公、互相信任的原則,何懼錄音呢?
便假裝事情沒有發生,繼續與之進行親切的交談。
另外還有一件事情不得不提,午宴期間,教員專門命人準備了一道特色菜:燒滑水。
此道菜最基本的原材料就是青魚的尾巴,此乃青魚全身最有力道的部分。
這道菜本不適合出現在午宴之上,之所以這么做,大家猜測或許教員是想借這道菜來向美方傳達這樣一條信息:雙方的友誼必定會加快推進。
同時,為避免外國友人尷尬,工作人員還細心地準備了刀叉等餐具。
卻不想尼克松堅持使用筷子,原來在出行前兩個月,他就在練習使用筷子,只為在此刻向我們表達對這次訪問的重視程度。
我們也給予了熱烈的回應,按照日程,次日清晨尼克松要去游覽長城,可天公不作美,竟然飄起了雪花,北京城頓時變成了一個銀白色的世界。
通向長城的路,也堆起了厚厚的雪花,是改變行程?還是照舊?
周總理當機立斷,命工作人員連夜清理了道路上的積雪,保證了其第二天的出行。
當尼克松坐上汽車順暢地行走在道路上時,忍不住對身旁的工作人員說道:“換作你們,肯定做不到這個。”
三、結語
1972年2月28日10點15分,尼克松完成了這次僅僅只有七日訪華之旅。
千萬不要小看這短短的七天,以后數十年的世界格局將因為此而改變。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