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2日,就在中澳外長剛剛友好會談完畢的第二天,一場來自美國的“逼宮式施壓”卻意外打破了這份平靜。
澳大利亞防工業部長帕特·康羅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罕見直言拒絕美國提出的“臺海沖突介入承諾”,并公開強調一切決定必須由當時的澳民選政府做出。
這番強硬表態,不僅讓美國顏面盡失,也令外界開始重新審視中澳關系的走向。澳大利亞到底在想什么?美國的算盤又為何突然被打亂?
5天前,中澳關系剛剛釋放出一個重大信號。在吉隆坡會場,中國外長王毅與澳外長黃英賢展開了面對面會晤。這是阿爾巴尼斯政府上臺以來,中澳關系回暖進程中的一次關鍵節點。
黃英賢在會談中毫不含糊地承諾:澳方堅持一個中國政策,不支持“臺獨”,并愿與中方深化合作,推動雙邊關系穩定發展。
這一表態被外界解讀為阿爾巴尼斯政府的“對華誠意”。背后考量其實不難理解,澳大利亞經濟高度依賴對華出口,尤其是鐵礦石、農產品、教育和旅游。中澳貿易額年年攀升,中國市場早已成為澳經濟的“壓艙石”。
澳方對華出口占全國出口總額的四分之一,而這些出口又維系著全國超過四分之一的就業崗位。阿爾巴尼斯在訪華前就直言不諱:只要和中國保持良好關系,澳大利亞就能穩住就業、穩住經濟。這句話雖簡單,卻道出了澳政府的真實立場。
就在這場中澳會談后不到48小時,美國突然在幕后“出招”。美國國防部副部長埃爾布里奇·科爾比緊急召集日澳防務高官,一語道破:“如果臺海有事,你們準備怎么做?”
這場沒有預警的“閉門會談”,徹底揭開了美國的真實意圖——不再隱藏、不再模糊,而是要拉攏盟友提前“選邊站隊”。
日澳兩國代表對此異常震驚。日本防衛省隨即回應:無法對假設性問題作答,必須依據憲法、國際法以及具體情況判斷。澳大利亞防工業部長康羅伊更是不留情面地攤牌:“主權優先,我們不討論假設問題。”
康羅伊的發言等于直接將美國的“劇本殺”撕得粉碎。澳大利亞不愿被綁上美國的戰車,更不愿卷入一場與自己核心利益無關的大國博弈。
康羅伊接受澳大利亞廣播公司采訪時,還特別強調:即便是“奧庫斯”協議,也不會成為澳方被迫參戰的理由。他話鋒一轉指出,是否出兵、是否允許領土被用于戰爭,必須由時任政府在當下情勢下決定。
這番話傳遞出的信號異常清晰:澳大利亞不會為美國的亞太戰略當“炮灰”。就在澳方亮明態度的同時,阿爾巴尼斯的訪華行程也在緊鑼密鼓地推進。7月12日,他專機抵達上海浦東國際機場,正式開啟為期一周的訪華之行。
在上海的新聞發布會上,關于臺海問題的提問成為焦點。面對媒體追問,阿爾巴尼斯語焉不詳,只表示支持“維持現狀”,不支持任何單邊改變現狀的行為。
這番模棱兩可的回答,被多家媒體解讀為“試圖在中美之間尋找平衡”,但也暴露出澳方在臺海問題上的戰略焦慮。
中方早已明確表態:臺灣問題屬于中國內政,是中國的核心利益,不容任何外部勢力干涉。所謂“維持現狀”,在中方看來不過是掩耳盜鈴。
阿爾巴尼斯一邊表達對中國合作的渴望,一邊又對臺海問題含糊其辭,顯然是希望在中美博弈中“左右逢源”。
但是美國卻不愿澳大利亞“保持模糊”。《金融時報》披露,科爾比過去幾個月一直在對澳日高官施壓,要求他們明確承諾介入臺海沖突。甚至有人形容:美國正試圖構建一個“戰略清晰”的亞太聯盟。
但這一次,美國的算盤落空了。康羅伊代表澳大利亞政府給出的答復極為堅定:“不會提前作出軍事承諾。”
不僅如此,康羅伊還在采訪中巧妙地轉移焦點。他呼吁中國提高軍事透明度,但同時又補充道:“澳方不會參與假設性軍事沖突的討論。”這等于是先給美國面子,再劃清界限。
康羅伊的這番“太極式發言”,背后是一筆不容小覷的國家利益賬本。澳大利亞的經濟命脈系于中國,不可能因美國的戰略需要而自毀前程。
更何況,民意對“協防臺灣”并不支持。反對黨領袖彼得·達頓在2025年選舉中慘敗,連自己把持24年的議席也沒保住,就是最直接的警示。
這位曾高喊“要協防臺灣”的政客,最終被選民用選票“清掃出局”。不僅是澳大利亞,日本方面也在處理中美關系上變得愈發謹慎。
在6月7日至8日的太平洋公海上空,日本海上自衛隊P-3C巡邏機與中國海軍殲-15戰機發生近距離對峙,距離一度僅為45米。日本防衛省緊急通報,并表示“高度關切”。
這種“擦槍走火”的場景,令日本對軍事介入臺海的可能性愈加謹慎。中方國防部門則多次警告,日方頻繁近距離偵察已極易引發誤判和意外,強調中國將堅決維護自身安全與主權。在這種背景下,日本也選擇了與澳大利亞一樣的“拖字訣”——不承諾、不表態、不提前站隊。
7月13日,康羅伊再度在澳大利亞廣播公司節目中回應美方施壓。他強硬地表示,澳大利亞的軍事決策必須由本國政府決定,主權是不可討論的底線。他還提到,“奧庫斯”協議的審查正在進行中,但不會影響澳方對主權的堅持。
康羅伊說得很明白,“我們不會被卷入美國與中國的假設性沖突。”這番話等于當眾抽了美國一記響亮的耳光,也說明澳大利亞已經意識到:真正的國家利益,不是在美國的劇本里當“勇士”,而是在中美之間找到自己的平衡。
值得注意的是,五角大樓副部長科爾比被認為是特朗普政府對外戰略的核心推手。他曾在內部會議上推動日本將軍費從3%提高到5%,引發日本政界強烈不滿。他本人也在社交平臺上頻頻鼓吹“集體防御”,敦促盟友“加碼”。
但科爾比始終沒有正面承諾美國是否會親自出兵,這種“自己模糊、逼盟友清晰”的策略,已引發盟國普遍反感。
在中方這邊,外交節奏正全力推進。7月13日,俄羅斯外長拉夫羅夫抵達中國,將出席在天津舉行的上海合作組織外長會議。中俄進一步深化合作的信號,令美方“聯俄遏華”的設想徹底落空。
歐洲方面也不再掩飾對俄強硬的態度,法國、英國甚至公開表示要派兵進駐烏克蘭。美國試圖用中俄矛盾制造戰略空間的計劃,已然破產。
在這場沒有硝煙的地緣博弈中,澳大利亞的“清醒”選擇無疑成為一顆重磅炸彈。美國費盡心機搭建的“亞太包圍圈”,才剛剛編排完劇本,就遇到了“戲份最重”的演員拒絕出演。
康羅伊的一句“我們不討論假設”,不只是對美國的回應,更是對全世界釋放出的明確信號:澳大利亞將不再盲目追隨霸權邏輯,而是以國家利益為核心,理性參與地區事務。
至于美國能否聽懂這番“澳式清醒”,恐怕還得看它是否真愿意尊重盟友,而不是一味施壓綁架。中澳會談為雙邊關系注入新活力,澳大利亞在臺海問題上攤牌拒絕美國,是對主權的堅守,也是對現實利益的清醒判斷。
美國妄圖捆綁盟友的陰謀,正被一個個“非預設選項”所打破。中方的穩定態度與地區影響力,正悄然改變整個亞太的政治格局。
信息來源:
[1]“臺海若出事你們會咋辦?”遭美方逼問,日澳不買賬 觀察者網
[2]美方就臺海問題施壓,澳部長拒絕作出承諾 觀察者網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