訥親堪稱乾隆帝親手扶植的首席心腹重臣。雖然他的仕途起點在雍正時期,但真正位極人臣卻是在乾隆朝,這位被年輕皇帝視作股肱的能臣,曾連續十三年穩坐軍機處頭把交椅,創下了清代前期的權臣晉升紀錄。
然而訥親的性格缺陷與才能不足,最終令其在平定金川之役中狼狽失勢,以極不光彩的方式淡出權力核心。
那么問題來了:訥親他憑何特質吸引了乾隆,讓自己得到了重點培養呢?他又到底有著怎樣的問題,導致了自己失敗而身死的結局呢?
鈕祜祿·訥親生于康熙四十七年,滿洲勛貴家族,他的曾祖父是后金五大臣之一的額亦都,祖父是康熙朝的輔政大臣遏必隆。遏必隆去世后,承襲遏必隆爵位的卻是訥親的七叔阿靈阿,而非他的父親音德。
因此,訥親家族只是鈕祜祿家族的旁系,并不能承襲家族最高的爵位。不過,接下來出現改變訥親的命運的機遇來了。
康熙朝中后期,皇子們的奪嫡斗爭愈演愈烈,許多滿洲家族都牽涉其中,而阿靈阿在九子奪嫡斗爭卻支持了皇八子胤禩。
最后,胤禩奪嫡失敗,皇四子胤禛繼位,為雍正帝。由此,鈕祜祿家族的爵位傳承就落到訥親的父親音德頭上。
不過早在康熙朝末期,阿靈阿就已經去世了,家族世襲的一等公爵降為二等公,傳給了阿爾松阿??杉幢惆㈧`阿已經去世,雍正在打擊允禩的勢力時,仍然沒有放過阿靈阿的子孫。雍正選擇直接問罪阿靈阿之子阿爾松阿,并讓訥親的父親音德世襲爵位。
雍正之所以選擇音德世襲爵位,是因為在雍正后續打擊老八允禩和老九允禟的活動中,音德就是雍正意志的主要執行人之一。
雍正四年,年僅19歲的訥親成功考上筆帖式,進入朝廷工作,開啟了自己的官場生涯。
雍正五年,訥親的父親音德生病去世。訥親在一眾兄弟中脫穎而出,被雍正選中,承襲了音德的二等公爵。
訥親雖然年紀輕,但憑借著自己勤勉、果決的辦事風格,深受雍正青睞與重用。
雍正帝對訥親的破格拔擢堪稱清代仕途傳奇。這位滿洲貴胄甫及弱冠便承襲家族公爵勛位,隨即被超擢為從二品散秩大臣,躋身高階官僚體系。
更值矚目的是,當同齡官員尚在基層歷練之際,年僅二十六歲的訥親已憑借皇帝信任進入軍機樞要,成為雍正朝重大決策的核心參與者,創下清代前中期"最年輕軍機大臣"的仕途紀錄。
其實,雍正培養訥親的初衷,是為了讓他日后輔佐乾隆。
那么,在雍正朝頗受重視的訥親,到了乾隆朝之后又會迎來怎樣的命運轉折呢?
乾隆繼位后,訥親的仕途更加輝煌。訥親的官場生涯真可謂順風順水。在雍正朝本就一飛沖天的情況下,到了乾隆朝,訥親的風頭更上一層樓。
乾隆二年,訥親升任兵部尚書,兼任議政大臣,后調任吏部尚書,權勢顯赫。
不過,曾有大臣指出他的三個要害:
第一,訥親負責的事務太多,即便他的智力可以應付,體力也難以支撐,時間長了,一旦精神勞累,就會耽誤工作正常運轉;
第二,訥親本身的權力太大,各路下屬同僚全都要圍著他轉,走他的門路,這就增加了系統性管理不周的風險;
第三,訥親對官員提出要求后,總是強制,時間久了,官員對他很是不滿。
但乾隆對此的反應是:訥親為官,模棱兩可、推卸責任肯定是不行的,但是有些事情處理不當,也是在所難免的。朕經常告誡他不要自滿,相信訥親如今見了這份奏折,一定會更加自我勉勵、多加注意的。
乾隆對訥親還是很信任的,只是點到為止地簡單提醒。于是,問題來了:訥親到底有什么過人之處,能讓他獲得乾隆這么深的信任呢?
訥親之所以能獲得乾隆的信任,主要得益于以下幾點:
第一,忠誠。
訥親始終表現出對乾隆的絕對忠誠,這讓乾隆對他深信不疑。
第二,清廉。
關于訥親的為人處事,史書中有描述:
訥親勤敏當上意,尤以廉介自敕,人不敢干以私。其居第巨獒縛扉側,絕無車馬跡。
第三,勤奮。
訥親不僅忠誠清廉,還極為勤奮,處理政務一絲不茍,深得乾隆賞識。
乾隆十年,首席軍機大臣鄂爾泰逝世,時年38歲的訥親在乾隆帝的提拔下接任,成為乾隆朝第二位首席軍機大臣。
事實上,在鄂爾泰去世前,訥親在軍機處的排位僅為第三,軍機處的次席軍機大臣是康雍乾時期的老臣張廷玉。換句話說,乾隆強行提拔訥親是饒過了張廷玉的,可見訥親早期在乾隆朝真的很受寵。
盡管訥親在行政事務上表現出色,但他的性格缺陷和能力短板也逐漸暴露。由于訥親以前對下屬過于刻薄,導致他們對他心懷不滿。在他犯錯時,雖沒有人落井下石,但無人替他說好話,這成為了他致命的弱點。
然而,訥親的軍事能力更是他的短板。
乾隆十二年,四川大金川土司莎羅奔發動叛亂,清軍屢戰屢敗。
迫于無奈,乾隆十三年,乾隆派訥親親赴前線指揮作戰。然而,訥親從未有過戰場經驗,剛到前線便犯下致命錯誤。
訥親雖然在行政上表現出色,但訥親此前從未上過戰場,所以把問題想得太簡單,剛到金川便出了岔子。
訥親抵達前線后,認為這只因士兵們勇氣不足、魄力不夠,遲遲不能取勝。
于是,訥親不顧地形復雜和敵情不明,強行下令三天內攻克大金川的核心要塞噶拉依。結果,清軍損兵折將,大將任舉陣亡。
此戰失利后,訥親信心全無,畏戰如虎,甚至向乾隆上書索要更多兵力支援。乾隆對此極為不滿,認為訥親的指揮無能導致了戰局的惡化。
更重要的一點在于,訥親戰敗之后,他過高評估了戰爭的難度。當時清軍的兵力已達4萬,而大金川的兵力僅有3000余人,擁有超過10倍兵力的訥親,依然向乾隆上書索要更多支援。
訥親在金川戰役中的表現,徹底暴露了他的軍事無能。他不僅未能扭轉戰局,反而因畏戰和推卸責任,嚴重動搖了軍心。
乾隆目睹訥親在戰事中節節失利仍試圖挽救其顏面,接連降旨敦促他審慎籌劃戰局,務必要先取得幾場勝仗,以便他能體面班師。
只可惜,訥親依舊畏戰如虎,不敢進攻。始終未能取得任何勝利。且訥親還發過這樣的牢騷:
“金川事大難,不可輕舉”和“此皆我罪,令如許滿洲兵受苦”。
最終乾隆不再容忍,任命大學士傅恒取代訥親的職位,并派遣侍衛鄂實帶著訥親祖父遏必隆的御賜祖傳寶刀奔赴前線,將訥親就地正法。
訥親的隕落,標志著他從乾隆朝第一紅人到罪臣的悲劇性轉變。他的失敗,不僅源于軍事上的無能,更與他性格上的缺陷息息相關。訥親的刻薄和自負,使他在犯錯時無人愿意為他辯護,導致了他的身敗名裂。
最終,乾隆帝傾力栽培的首任軍機重臣,最終宣告退場!
其實,忠誠固然重要,但若缺乏相應的能力和良好的性格,終究難以長久立于高位。
訥親在金川戰場上,身為主帥,早期部署未做調研,導致損兵折將;中期指揮拒臨前線,又致士氣漸損;后期作戰也無良方,試圖推卸責任于清廷。于軍法而言,無論訥親在赴金川戰場前的20年官場生涯有多么勤奮可靠,單憑金川戰役中的種種糟糕表現,也足以將訥親殺頭。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