晨霧初散,晉陽湖面碎金浮動,透水磚鋪就的環湖步道蒸騰著清涼水汽。為了進一步探索資源型城市的綠色轉型,7月12日,長安大學赴山西太原”青年智造創綠城,碳路先鋒拓新程“暑期社會實踐隊在指導老師落昊飛老師、周華老師的帶領下,循著昨日”海綿城市“理論課堂的余溫,以測繪儀器為杖,專業眼為尺,走進晉陽湖公園與汾河生態廊道實地調研海綿城市理論如何在這座工業重地鋪展開生態畫卷。
實踐隊在周華老師指導下在晉陽湖岸和汾河岸開展調研
實踐隊在周華老師指導下在晉陽湖岸和汾河岸開展調研
實踐隊在周華老師指導下在晉陽湖岸和汾河岸開展調研
實踐隊在周華老師指導下在晉陽湖岸和汾河岸開展調研
在晉陽湖西岸步道,經考察分析,固廢重生的透水磚以平均每秒3毫升的速率滲透水,透水磚迅速吸納水源,只需兩三秒,地表僅剩星點濕痕。考察隊員們俯身觀察步道滲水情況,側耳聆聽周華老師的細致講解。周華老師手持紅外測溫儀,以實測數據展現透水磚的降溫效能:透水磚路面溫度為34.2℃,而相鄰瀝青路面則高達41.5℃——7.3℃的顯著溫差令隊員們不禁感嘆"這是磚體向酷暑發出的綠色宣言"。這條由再生骨料構筑的環湖步道蜿蜒如帶般延伸,團隊成員們沿此綠色路徑深入探訪太原的綠色轉型實踐。
實踐隊在晉陽湖合影
鳥瞰臨汾市區,汾河一泓清水串起兩岸錦繡,下沉式綠地為其賦予新的動能。實踐隊員們沿著生態廊道緩步前行,目光被精心設計的雨水花園所吸引。這些看似尋常的綠地,實則暗藏玄機:微微下凹的地形,精選的耐澇植被,以及底部鋪設的礫石層,共同構成了天然的雨水收集與凈化系統。
隊員們用測繪儀器大致勾勒出了20厘米種植土,30厘米礫石和導流系統構成的“滲-滯-蓄”三部曲。在暴雨模擬實驗中,奔涌之水被草地柔緩馴服,最終成為土地與城市水循環的一部分,這方“生態硯池”盡職地分擔走了汾河防洪的沉重負擔。
實踐隊在汾河合影
透水磚的鋪裝是為城市織就的毛細血管,而下沉式綠地、植草溝等更是如鎮紙定洪波。當夕陽為河面鍍上層層金黃,測繪儀器在地面上投下的斜影,恰似青年們在太原寫下的綠色注腳。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