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內容均是根據權威資料,結合個人觀點撰寫的原創內容,文中標注文獻來源及截圖,請知悉。
大家還記得前段時間的那起川西墜崖事故嗎?在搜救隊員的努力下,如今這起事故又迎來了新的后續:開車的司機也被打撈上岸。
截至到目前為止,失聯的七人已經找到了四個,還有兩大一小仍下落不明。
司機剛結婚生孩
川西這個名字自帶濾鏡,雪山、佛國、星空,美得像個不真實的夢,但夢境的背面,是現實的猙獰,高原的脾氣說變就變,七月的雨季,更是把這份任性放大到極致。
7月2日那天,大雨傾盆,路面又濕又滑,那條通往遠方的盤山路,三天前才剛剛塌方過,泥石被清走了,但山體的脆弱,就像一道看不見的裂痕,隨時可能崩開,這些是天災躲不過。
可致命的,往往是看得見的漏洞,就在車輛墜河的那個拐彎處,恰好有十米護欄,不翼而飛,下游幾百米,上游幾公里,護欄都完好無損,偏偏在這里,生命的安全網被撕開一道口子。
封面新聞:游客川西墜崖事故新增2名遇難者
如果說環境是劇本,那車和司機,就是把悲劇演到結尾的主角,那是一輛跑了快十年的老舊商務車,兩個月后它就要年檢了,誰也不知道它是不是在“帶病”跑完最后一程。
在那種暴雨天,輪胎就是命,磨平了花紋的輪胎,和地面之間隔著一層水膜,方向盤一掰,車子就成了脫韁的野馬,神仙也拉不回來。
開車的司機更讓人唏噓,他才24歲剛結婚孩子嗷嗷待哺,他不是什么專業的旅游司機,只是個想給妻兒掙點奶粉錢的本地年輕人,朋友圈里,他還發著包車熱線,那是他對未來的憧憬。
他熟悉路,但不一定懂風險,一個新手的父親,開著一輛老舊的破車,載著一車滿懷期待的游客,行駛在剛剛塌方過的雨天山路,這場旅途從一開始,就把所有的風險選項都勾滿了。
“熟人介紹”,聽著多可靠,但這四個字背后,藏著一個巨大的灰色地帶:沒有資質,沒有監管,沒有標準,安全,全憑良心和運氣,當信任和僥幸打包出售時,車費再便宜,搭上的也是性命。
女孩中途想回家被拒
整個悲劇里,最讓人心碎的,是那個被忽略的細節,出發去色達之前,車上的一個孩子,曾央求大人“回家吧”。
孩子的直覺,有時候比天氣預報還準,他們不懂什么叫“詩和遠方”,只知道害怕和不安,可惜大人們總有太多理由。
行程定了,錢花了,來都來了……為了那個朋友圈里值得炫耀的定位,孩子的哭鬧被當成了旅途中的一點小插曲,被輕易撫平。
哪怕只有一個大人,能把孩子的恐懼當回事,如果他們能停下來想一想,為什么孩子會如此不安,但沒有如果。
我們總在心底默認,自己是那個最幸運的人,塌方是小概率,事故是別人家的事,文旅部門的預警短信,看過了就等于知道了,然后繼續趕路,對美景的執念,壓倒了對生命的敬畏。
當七條生命沖進河里時,他們一定想起了孩子那句回家吧,那不是一句掃興的童言,那是七聲警報里,最清晰、也最絕望的一聲。
河水帶走了人,卻把痛苦留給了岸上
事故之后,是漫長又絕望的搜救,六百多人,沿著五十多公里的河岸線,日夜不停,聲吶探不著底,無人機望不見影,湍急的河水是最好的藏尸地。
找到的大多是些冰冷的物件,變形的行李箱,泡爛的手機,銀行卡,每撈起一件都像是在家屬的心上再捅一刀。
十幾天后,司機和一位母親、兩個孩子的遺體被找到,面目全非,只能靠DNA辨認,家屬們跪在河邊燒紙,聲嘶力竭地喊著親人的名字,求他們回家。
河水無情,它只負責帶走,不負責歸還,它帶走了鮮活的生命,卻把無盡的痛苦,原封不動地,留給了岸上活著的人。
結語
悲劇之后,那段缺失的護欄,連夜補上了,一些危險的景區,也緊急關閉了,看起來漏洞被堵住了,警鐘也敲響了,可一道護欄,能攔住失控的汽車,卻攔不住人們心中失控的僥幸。
只要還有人覺得“我不會那么倒霉”,只要還有人愿意為了省幾百塊錢,坐上一輛來路不明的黑車,只要我們對旅行的態度,依然是“征服”而非“敬畏”。
那么,川西的悲劇,就不會是最后一起,下一次,可能是在新疆的獨庫公路,在西藏的怒江七十二拐,在任何一個風景絕美卻也暗藏殺機的地方。
悲劇過后,總有人想找一顆后悔藥,但命運的藥房里,從來只賣一種東西:代價。
文章信息來源
封面新聞:游客川西墜崖事故新增2名遇難者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