艱難抉擇:技術現實與戰略權衡的必然產物
對俄羅斯而言,維系“庫茲涅佐夫”號戰斗力的沉疴痼疾遠超單純的經濟問題。這艘建造于蘇聯末期的航母,其主體已運行超過三十年。關鍵設備嚴重老化,動力系統隱患頻發,艦載設備也大幅落后于現代戰場需求。將其修復至堪用的狀態無異于重建。
俄羅斯媒體此前坦承,維修過程所需關鍵部件常需專門定制,在西方重重制裁下,獲取或自主替代這些部件成本極高且進展緩慢。以俄羅斯造船業現狀支撐如此復雜的系統工程,無論是技術能力還是經濟成本都顯得力不從心。
另一方面,現代戰爭形態與戰場環境正經歷深刻轉型。航母作為極其昂貴的高價值資產,一旦遭受到來自空中、水下和遠程導彈的多維度飽和攻擊,生存能力受到嚴峻挑戰——俄海軍高層內部對于高成本維持單一、老舊且脆弱的大型航母平臺的作戰效能,存在深刻的現實性質疑。
俄烏沖突的戰場實踐更加速了這一認知轉變。俄軍逐漸摸索出有效的區域拒止/反介入作戰策略,即憑借成本相對可控的陸基航空兵、遠程精確打擊武器、岸艦導彈系統以及依托潛艇和中小型艦艇構成的分布式火力網絡,實現對關鍵海域的有效控制。
這套體系運作成本顯著低于維持航母戰斗群,在俄當前經濟條件下戰略性價比更為突出。
因此,放棄“庫茲涅佐夫”號,將有限的資源投入至更具效費比的作戰力量構建,實則是俄最高決策層在國力限制和實戰需求雙重約束下,經過痛苦但審慎的戰略計算后作出的理性選擇。它折射的是克里姆林宮清醒面對現實瓶頸后的一種相對務實的軍事資源優化配置策略。
超越象征:新形態制海權的艱難再塑
當然,失去“庫茲涅佐夫”號無疑削弱了俄羅斯在全球公域展示力量的傳統政治象征。該艦在敘利亞戰場曾短暫投入作戰,雖非絕定力量,卻展現了俄羅斯有限的海外力量投射潛能。其離場標志著一個純粹依托核潛艇和水面艦艇構建遠洋行動能力的時代真正開啟。
俄羅斯深諳其優勢所在。核潛艇艦隊特別是戰略威懾潛艇,始終是維持其世界大國地位的核心柱石。新銳的“亞森-M”級攻擊型核潛艇更是水下力量的精銳。
水面艦艇建設則愈發側重“小而精”的路線——攜帶“鋯石”高超音速武器的22350型護衛艦、強大的“納希莫夫海軍上將”號核動力巡洋艦的現代化升級,以及具備起降固定翼短垂戰機潛力的23900型兩棲攻擊艦項目,均標志著俄羅斯尋求建設一支區域部署能力強、火力密度高、具備高威脅性攻擊能力的海上新質力量。
這支部隊構成靈活敏捷的突擊集群,對任何進入其預設打擊范圍的目標形成實質性威懾,是一種更具經濟性和實效性的制海權實現路徑。
即使俄羅斯未來公開新的航母計劃,它也將是立足于自身現實的謹慎探索。當前的關鍵在于先構建堅實的造船和國防工業體系基礎——只有當新一代護衛艦、驅逐艦項目順利推進,本土供應鏈足夠穩固時,大型艦艇項目才真正具備可行性。
俄國家技術集團近年來力推新的大型船塢計劃和配套設備研發,意圖正是突破物理設施桎梏,為未來可能的“大國艦夢”提前布局。
大國博弈:航母存廢背后的深層啟示
俄羅斯航母困境猶如一面折射鏡,映射出不同強國因應各自國情、國力與發展階段的戰略路徑分野。美國選擇維護龐大的超級航母力量,是其維系全球霸權、執行前沿存在與強力介入的核心手段,是其“全球警察”角色的延伸。
英國、法國堅持保有航母,目標主要是維系其地區影響力、參與中等強度的遠征軍事行動及作為北約框架內的關鍵機動力量,是其歷史地位和政治訴求在軍事層面的延續。
中國航母事業的快速發展,則體現了其作為上升中大國對遠海防衛、戰略通道安全以及國際責任日益增長的需求,是中國國家力量和戰略意志投射的自然表達。
俄航母的悄然退場并非單純的國力衰落,反而展現了特定條件下的戰略“減法智慧”:在關鍵方向集中資源,塑造基于相對優勢的、成本可控的有效威懾體系。
這種路徑選擇的核心啟示在于:大國國防現代化并非盲目追求“全”與“大”的裝備清單,其核心在于戰略意志與經濟、工業、科技實力的平衡匹配。
“庫茲涅佐夫”號的寂靜停泊無聲訴說著一個時代的落幕。它標志著俄海軍放棄了強行維系表象意義上的航母大國身份,轉而選擇一條更加符合殘酷現實與戰場效用的艱難新航路。
此情此景帶給世人的核心警示:即使是強國也無法罔顧經濟與技術基石。真正的海上威懾力絕非單一平臺所能確保,它更依賴于體系支撐下持續的工業化與技術創新。
大國艦隊夢想需根植于深厚土壤。俄羅斯的務實轉向深刻揭示:國防能力與國家綜合實力相互依存、同步演進。
當艦艇的航跡最終匯入歷史長河,其抉擇過程本身便構成了國家意志最清晰的昭示。
最后
這段深刻的舍棄與轉向,為我們提供了超越俄羅斯一國范疇的戰略思考樣本。它有力地證明,強大的國防從來不是簡單地堆砌昂貴的平臺,而是對國家戰略重心、經濟實力、科技基礎、工業體系乃至戰爭形態演進方向進行通盤考量后的精準配置。
歷史的經驗值得銘記。昔日的超級大國蘇聯,曾追求面面俱到的龐大軍備競賽,其最終的結果并非全盤勝出。
俄羅斯當前的權衡,雖有被動因素驅使,卻也透露出一種歷經沉浮后的戰略清醒:在國家生存與發展的根本需求面前,任何象征性的“門面”在性價比的天平上都會失去重量。
將每一分錢、每一份技術力量用于刀刃,構建一個結構合理、應對有效、能真正抵御威脅并保障國家核心利益的軍事體系,才是長治久安的基石。這或許就是大國在有限資源下追求軍事效能最大化的“務實的智慧”。
參考資料:
技術老化,俄唯一航母或退役? --- 環球時報
不修了!俄考慮放棄唯一航母 --- 環球時報
不修了!俄羅斯可能放棄修復唯一航母 --- 人民日報
特別聲明:以上內容(如有圖片或視頻亦包括在內)為自媒體平臺“網易號”用戶上傳并發布,本平臺僅提供信息存儲服務。
Notice: The content above (including the pictures and videos if any) is uploaded and posted by a user of NetEase Hao, which is a social media platform and only provides information storage services.